彭家驹博物馆大IP的打造不只有文创产品一条路-云朵文化
彭家驹博物馆大IP的打造不只有文创产品一条路-云朵文化
彭家驹【点击上方蓝字云朵文化关注我们 │给自己长点见识】
中国文化产业先锋传媒
从台北故宫爆红的“朕知道了”纸胶带,到北京故宫“周边产品”创下年销售额10亿记录;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B站,到微博上火了一波又一波的“博物馆大V”。这个曾经给人庄严肃穆、厚重深沉印象的文化大集者,开始走下神坛,与公众互动拉近彼此距离,而公众也前所未有的提升了对博物馆的关注与认知。
1
大多数博物馆都在生存线上挣扎
刚参观了大都会博物馆不到半个月,其现任馆长坎贝尔辞职一事的报道就震惊了整个世界,甚至盖过了其他的各种新闻。大家可能不会想到这个曾经被评为全世界最佳的艺术博物馆,却一直面临着财政紧张问题,财政赤字多达4000多万美元。看起来博物馆行业的现状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加上全球艺术市场的下滑,不禁让人质疑博物馆文创或者文化产业是否能够持续下去并有所发展。
▲托马斯?P?坎贝尔
博物馆被全球定义为非营利机构,全球的博物馆都被扣上了不能利用文物、艺术品使博物馆进行营利性经营活动的枷锁。从事博物馆行业的人:博物馆人、策展人以及在博物馆工作的所有从业人员,都面临着必须以强烈的热爱来支撑这份工作和为社会服务的境地。可是如果连他们自身所得都不足以支撑他们的生活与工作所需,这份热情还能够持续多久呢?
大都会博物馆的财政问题并不是个意外。虽然博物馆被定义为非营利机构,但为了更好地将博物馆经营下去,全球的各大博物馆纷纷寻找出路,让博物馆尽可能自给自足。大的国家级博物馆譬如史密森学会的博物馆群、大英博物馆等这些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会有政府补贴,但其他一些集团性质的博物馆群或是民营博物馆则更努力地在尝试为博物馆谋求一些生存之道。
▲大英博物馆
展览是博物馆面对大众的主要方式之一,办好展览,就能够增大客流;办好展览,就能为大众更好地服务。大都会博物馆在此方面的确是行业的佼佼者,可它依然面临财政赤字的压力。以此看来,展览售票收入不能作为维持博物馆持续发展的主要财政方式。从全球2016年的各大博物馆财政报告上看,展品的收藏、保护以及展出花费的经费是博物馆所有花销中最大的部分,几乎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支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6年度在此方面的花销占据了总开销的1/3,约1亿3000万美元。不论是账面上的数字,还是真实的工作比重,这足以说明,博物馆想要经营下去,为大众带来更多更好的展览,就需要从其他的方面想办法,挣够满足展览的开销以及其他开支,才能够维持下去,否则即使想给大众带来高质量的展览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从整体账面看,大都会博物馆从2009年到2016年并无经济好转迹象。虽然大都会博物馆在文创产品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巨大的开销,让这7年来馆内的文创产品创造的净利润反而为赤字。这的确让人惊讶。全球都在效仿并追逐的似乎为博物馆运营维持生命的唯一出路的文创产品的开发,变成了一条死胡同。当然不可否认,好的文创商品的确会带给广大观众更好的体验感。笔者自己在参观一些博物馆时,也会购买一些纪念品带回来送朋友,因为每一个物品的都拥有着背后的故事。
▲大都会博物馆
那么我们以什么来经营博物馆呢?虽然博物馆的宗旨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仔细观察欧美博物馆近年来的财政情况便会发现,大多数的免费博物馆,总资产大的博物馆整体的收入和支出都相对较大,而总资产小的博物馆相对较小。英国的泰特集团总资产超过13亿英镑,2015年度的财务账面上看毫无压力,不但没有赤字,而且将总收入的50%都用作慈善活动了。拥有藏品数量越多、价值越高的博物馆、艺术馆,可产生的价值越大。相反,虽然过去瑞士的交通博物馆曾被提名为合理利用场馆、运营博物馆的典范,并不为藏品设置永久展览,而更倾向于借展和互动的理念相当先进。但回到博物馆的根本,其本身是作为藏品安置和展示的场所,没有藏品,就没有研究,就没有展览,就没有IP的使用权,那么博物馆再怎么折腾,也不会有非常深厚的影响力以及更为宽广的合作与发展。
因此无论外界怎么变,
抓好博物馆的藏品选择、
保护以及研究工作一直是最核心的工作。
那些为社会服务、做展览、教育的,只应当是博物馆中部分人的工作,而且都是在能够生存下去的基础之上才能有能力做的事。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距离大都会博物馆不远的纽约中央公园旁的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由于藏品的大规模与考古价值,吸引了全球的观众慕名而来,单靠门票就创造了将近5000万美元的年收入,这还不算会员费收入。
▲游人如织的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因此,不论博物馆未来的路该如何走,想要靠文创发展来运营博物馆,首先就要做好博物馆的本职工作和基础工作。文创商品只能是博物馆运营的延伸产物,虽可以给参观者带来相应的愉悦感,但并不可取代博物馆运营的主流位置。此外,做好文创工作并不是指做好“文创商品”工作。如果想将文创产品的发展用作博物馆运营的王牌,可能你就是下一个坎贝尔。
2
博物馆的重振之路
▼ 博物馆群打造“集群效应”
我国近年各类中小型博物馆、民间博物馆蓬勃发展,然而蓬勃之势难掩资金短缺、配套设施不全、管理人才缺失、创新不足、参观人数不足等共同问题,大多数博物馆难以为续。面对这些挑战,博物馆集群化发展可能是一种解决之道,通过集群形成资源的集聚,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提升博物馆的整体形象,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博物馆的需求。
▼ 博物馆大IP的充分开发利用
近年来IP在网文、游戏、影视、衍生品等产业圈迅速蹿红,优质IP资源深受资本追捧,随后这些互联网、资本巨头们又将触角延伸到了拥有深厚且众多传统文化IP的文博行业。而对于博物馆而言,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把其所拥有的优秀文化资源分享给更广泛的公众,培养更多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少年,是其愿意去尝试的转型。因而可以预见博物馆大IP未来将更多的走进公众视野。
目前,文博IP还主要集中于文创产品的开发,无论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网红康熙”,还是故宫博物馆的“网红雍正”,都是文创产品的代表案例。而故宫博物院的在淘宝上推出了一系列爆红的文创产品最终成就了年销售额10亿的文博IP先河。除了文创产品的开发,文博IP还有也应该有更广泛的发掘。
▼ 与时尚、商业进行融合
除了将馆藏文物变成文创、玩具,博物馆玩转时尚和文化艺术的跨界,也是近年来的大热点。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跟La Clover玩了一次跨界,将19世纪著名的维多利亚时期装饰图样设计师George Haite创作的带有异域风情的纹样,改造成内衣新品“维多利亚谧境”系列,贴身穿出的古典诱惑。
去年6月苏州博物馆首次与聚划算深度合作,通过聚划算独家首发茵曼、初语、生活在左三大女装品牌定制版服饰,以“型走的历史”与服饰品牌共同诠释苏博文化。活动推出了24款苏州博物馆元素定制款服饰,其中10款定制版服饰在聚划算首发,一个多小时直播平台观看人数突破300万,72小时内引发了6万多文艺青年热抢。成为“博物馆IP+时尚品牌+直播+电商”的成功尝试。
▼ 手游成为热门选择
从卢浮宫第一个把藏品从展厅搬上网络后,各大博物馆竞相进入了APP时代,在满足传统介绍、导览功能后,IP手游成了博物馆类APP最热门的选择,其中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可能是世界上拥有App最多的博物馆,单是应用游戏就多达20多个。
故宫博物馆走在了国内博物馆探索转型的前列,从2013年起接连开发了《胤禛美人图》、《皇帝的一天》等五款游戏类APP,在自身开发取得一定成效后又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在社交平台、泛娱乐及VR\AR等方面进行合作,将深度挖掘故宫的IP价值。其中游戏合作方面进展最为迅速,将腾讯经典手游《天天爱消除》与故宫IP结合,推出新的创意游戏,并发起了以故宫IP为元素的手机游戏创意设计大赛,面向所有游戏开发者和高校年轻群体,孵化优秀的故宫游戏创意。
▼ 影视剧制的开发
影视剧、网络剧的影响力远超其他文化模式,文博IP也逐渐运用到了影视动画的制作,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博物馆奇妙夜》,在全球电影市场大受欢迎,赢得口碑票房,同时也为自然博物馆做了最佳的宣传引导,并引发了全世界博物馆的“夜游博物馆”热潮。
3
博物馆属于大众,而非精英文化
从“吴门四家”的传统盛典到当代艺术的全新呈现,古典人文与现代观念的对话形成苏博的独特性格。2016年新馆开馆十周年,苏博举办了19个展览为馆庆献礼,其中,以“蘇·宫——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苏作文物展”、“大英博物馆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素描精品展”及“烟云四合——清代苏州顾氏的收藏”为重中之重。2016年底开展的“烟云四合”更是拉开了“清代苏州藏家”(顾文彬、潘祖荫、庞莱臣、吴大澂四大收藏家族)系列学术展的序幕,苏博一期一会的书画“饕餮”大展,再次令书画爱好者翘首以盼。
▲唐寅 贞寿堂图 卷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大英博物馆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素描精品展
A caricature of a bald-headed old man
▲大英博物馆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素描精品展
Drapery study for a kneeling figure
大多数人刚开始来苏博是为了看建筑,对于展览评价并不高,于是有了改变。苏博馆长陈瑞说:“以前在中国做展,更多趋向于用馆藏藏品,因为这样最简单,研究院对于自身馆藏最了解。但我发现,2010年前后,大家不约而同有了共识:展览展出的是不是自己的馆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展览的构架做出来,完全可以借展来完成或丰富自己的展览。”
▲沈周 花鸟图 册 秋海棠 苏州博物馆藏
“有人认为博物馆属于精英群体而非大众,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一个好的博物馆要打破‘高冷’形象,把观众感受放在第一位。做什么展,怎么做展,这些不再由博物馆单方面说了算,而是由公众需求决定的。如果标签上仅仅写‘二里头文化一期’,这对观众来说是冷漠的。在20世纪,观众是旁观者,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来到博物馆观赏;现在观众身份发生改变,他们是参与者,有时甚至是创造者。以前博物馆功能主要是三大块,藏品保护与管理、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现在博物馆的定义不同了,它首先服务公众,这里是终身学习的场所,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在这里学到他们需要的东西。展览要有一个‘温情驻留’,让观众进来后能有美的感知。带着小孩来博物馆,千万不要问他,你看懂了吗?我们需要温情一点,让观众有能力去享受并体验艺术,最重要的是鼓励年轻观众成长,让他们成为博物馆的常客。我们的展览应该给孩子及年轻人一种情感互动,而不仅仅是知识灌输。”
当代博物馆逐渐在寻找出口来突破传统运营方式,试图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从惯常认为的美育殿堂过渡到公众都可以轻松享受文化氛围的休闲场合。都说走进博物馆将成为一种新型的休闲方式。要想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博物馆的需求,博物馆应该更多样形式地留住观众,成为大众潜意识里如咖啡馆般存在的栖息地。
via.南方人物周刊、洲联国际、在线文博;
End
▽
投稿邮箱:tougao@zdool.com
媒体合作:zdool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