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8-31 13:58:55   全部文章   0/365

微型小说月报【视频】2018“华语第一神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道出中国最真实的亲子关系-新读写

【视频】2018“华语第一神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道出中国最真实的亲子关系-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最近有一部台剧势头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华语第一神剧”“中国版《黑镜》”等各种响亮名号,这部剧的剧名十分耐人寻味——《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集海报上,一个连接着脐带的婴儿手中拿着锁,脑袋被人咬掉一块,细看是母亲的剪影。
这个婴儿是不同孩子的统一象征,他们被“锁”在扭曲的亲子关系中,被极端的母爱所吞噬。而本剧最让人觉得可怕的地方就在于——虽然它设定离奇,故事夸张,但却并非完全虚构,我们或多或少都能从中看到似曾相识的成长经历。

这部剧的还有一个名字大蛇对大蟒,叫“被考试绑架的家庭”,这样的主题,在台湾版《黑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赖德荣,得到了戏剧性的呈现。藉由片中极端情境下一个个孩子的痛苦遭遇,创作者无非是想提醒家长:
望子成龙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码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去关怀去体谅。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父母密不透风的监控,只会让孩子经常处在高压状态下。
孩子最终是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请让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
故事开场,妈妈被迫离婚,面对出轨丈夫在谈判桌上开出的各种条件,她一脸冷漠,沉默半晌之后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话——“我只要我的儿子”向开元。就这样,即将初中毕业的纪培伟,成为被丈夫背叛的母亲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伟不怎么喜欢学习,他和所有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样,叛逆、热血,谈恋爱,不服管教......
就在小伟即将初中毕业时,母子间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毕业旅行”——妈妈一直不满意小伟的成绩,因此不愿让他和小伙伴们一块毕业旅行,但小伟特别想参加,于是他决定伪造成绩单骗妈妈签字。
结果还是被妈妈发现了,她勃然大怒,不仅直接否决了小伟的旅行计划,还劈头盖脸地抛出了直击灵魂的三连质问:“你为什么不替妈妈着想一点呢?为什么不争气一点呢?你觉得你可以考上大学吗?”
当晚,母子俩的关系彻底闹僵,小伟觉得妈妈不通人情,妈妈则觉得儿子太不听话,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妈妈是为你好!”
一个是青春叛逆少年,一个是望子成龙心切的虎妈,如此尖锐的亲子冲突如何缓解呢?

就在母子俩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发生了。这天明明该是星期四,但小伟到了学校之后大家都说是星期三。
一开始小伟以为是自己记错了,但慢慢地他发现事情实在邪门——今天发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样,撞见同一个人,坐同一辆出租车,说同样的话、给妈妈上交同一张修改过分数的成绩单……
他一直在重复地过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礼拜三。
直到第四个星期三的晚上,妈妈终于发话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绩,如果你再不修正这个错误,你的人生,就会被卡在同一天。”
原来,吵架当晚,妈妈得到一个神奇的遥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时间。而她一次次把时间倒回去就是为了让小伟认识到的错误——什么时候儿子想明白了,决定交出原本的成绩单了,她才会把他从“时间牢笼”里放出来。
于是我们看到,手握遥控器的妈妈开始不断地“督促”儿子上进:一次上课听不懂没关系,重复听个十次二十次总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没关系,不断倒带直到做到妈妈满意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来。
没错苏笠汶,这种生活光想想就让人崩溃,片中的小伟也从此陷入痛苦的深渊秦直碧。当他试图反抗妈妈扼杀他的天性时,换来的是更强势的镇压:“再说,就变成二十次。”

被妈妈疯狂控制的纪培伟,在初恋小岚身上寻到了安慰。同样喜欢艺术的小岚,有着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开明,家风开放。
可小岚恰巧是纪妈妈最讨厌的那类女孩,纪妈妈又拿出遥控器逼儿子与小岚一刀两断。
哪怕纪培伟说“如果你按下那个键我会恨你”,纪妈妈还是将儿子这段感情“一键还原”。
纪培伟绝望地跑到小岚家门口,发现小岚已经不认识他了。
承受不了这样折磨的他,开始尝试自杀。却崩溃地发现他连自杀都不行,因为每一次死后妈妈都会按下“倒带键”,让他回到自杀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没有沟通,没有安慰,只有无感情地按键。重新复活继续努力。可以说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纪培伟累了,他问妈妈:“你到底还要我再死几次?”
妈妈淡定的说:“死到你选择活下去为止。”
当死亡也不能结束这一切时,他妥协了,渐渐产生了心理学中“习得性无助”行为,即面对反复的挫折和惩罚,感觉现实无望而听任摆布。他确实更加听话了,妈妈说什么他做什么......最终,在遥控器的“帮助”下,他朝着妈妈的期望,成为一个成功人士,过上了优渥的生活。
但他却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因为他的人生,完全都不属于自己。剧中有一个镜头值得深味:妈妈把一个人偶放进水杯中,看得出神,像是杯中窥人,又像是在养蛊。纪培伟觉得,自己就像是完全被妈妈操纵的小鬼。

很明显,故事所描绘的是一种极端、畸形的亲子关系,那个神奇的“遥控器”就象征父母对于子女的过度控制、对子女人生的干涉。现实中类似的的现象也并不少见。
这是一个关于亲子关系的悲剧,悲剧的根源就在于父母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保险伴我一生,没有将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的生命个体来对待。
幸好故事有个还算愉快的结尾。小伟偷了妈妈的遥控器,并冲着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终于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们自己的,它长什么样子,都应该是我们自己负责。”

第二个故事:《猫的孩子》
第一个故事里,是遭遇丈夫出轨的单亲妈妈遥控孩子的人生,《猫的孩子》中则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妈妈将悲剧的原因都归结于孩子成绩太差。
某种程度上说,这两位妈妈都是将自己的人生悲剧与孩子的命运捆绑在了一起,最终呈现出一种让人触目惊心的恐怖母爱。
主人公钟国衍是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动手频道,但亲戚家的孩子都考上了名校。比起亲戚家的光鲜亮丽,钟国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旧片子,窄小又破旧的屋子、不断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妈妈。
他的妈妈奉行“不打不成材”。请了新的家教老师后,钟妈妈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请尽管打!”
钟爸爸从不管教儿子,甚至不知道儿子上几年级,仍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成绩才是重点,他上几年级又有什么意义?”
在妈妈被爸爸家暴以后,钟国衍关切地问妈妈:“我陪你去申请家暴令好不好?”上一秒还笑眯眯的妈妈立马变脸:“有空管那么多,不如去学习啊。”
穷苦的家庭,把学习好当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执之中。


钟国衍是个善良的孩子,他和妈妈一起救助了一窝小猫,总是小心翼翼地把猫抱在怀里。
钟妈妈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儿子翻身。毕竟,儿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也因此,上一秒还和蔼可亲的妈妈,一听到家教老师提到国衍可能有学习障碍,所以成绩才难以提高时,立马就翻了脸:“他书不好好读找一大堆借口,就是欠打。”
她认为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儿子的成绩”,似乎只要儿子考了满级分,亲戚们会尊重她,丈夫就会回家。

无意之中,钟国衍发现了一个“平行世界”——只要在“平行世界”里杀死一只猫,他就能考取满级分,成为第一名。“只不过,平行世界里的猫死了,现实世界里的它们也会消失。”
他挣扎过,最后还是选择了杀死猫。
离不开现世的煎熬,只能在平行世界里继续崩坏。那个疼惜地把猫抱在怀里的善良少年,开始为了分数,杀害了一只又一只的猫。
看着家里的猫一只只变少,觉察到儿子蓄意杀猫的钟妈妈只是说:“你功课有进步就好,我管不了那么多。”
终于,他们一家人如愿以偿。
国衍考到了满级分,在爷爷的葬礼上,作为家族孝孙代表发言;爸爸也回来了,笑逐颜开;妈妈终于可以扬眉吐气,给丈夫做了一桌丰盛的菜;一家人其乐融融。
其实,哪有什么平行世界,不过是钟国衍为了逃离现实,逐渐觉醒的第二人格罢了。
不断杀猫让他自己备受煎熬。自然而然地,接下来的考试他考砸了。家庭的温暖随着他分数的下滑本威士肖,消失了。他虐猫的行为也被校方发现,在去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见了妈妈。
他终于忍不住呐喊:“你爱我吗?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他弄伤自己,只希望妈妈能给他一个拥抱;他的眼泪一颗颗往下掉,可妈妈却冷漠地告诉他:“我的一生都被你毁了,你拿什么回报我?”
他只明白,当他需要爱的时候,只有分数和棍棒;当他需要理解的时候,只有指责和怪罪;当他需要一个拥抱的时候,只有疏离和冷漠粘人相公。
他看见妈妈的辛苦,心疼妈妈云破天开,也瞧不起不争气的自己。
他拼尽全力,得不到丝毫理解。明明没有做错什么,却什么都错了。

第三个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
和前两个故事不同,在《茉莉的最后一天》中,主人公林茉莉乖巧上进,成绩优异,家庭看起来也很美满。但让所有人预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茉莉选择了自杀。
林妈妈悲痛欲绝,她无法相信自己的女儿竟然会自杀,她开始寻找女儿自杀的原因。直到一天,她通过一项新科技,在茉莉的意识中看见了自己的模样。
为了督促孩子学习和成才,林妈妈特意辞职,做了全职的家庭主妇。在她看来,自己是爱着孩子的,为了孩子愿意牺牲一切--“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什么都给你们好的,起早贪黑地干活都是为了你们,为了这个家。”
但在女儿看来,妈妈不爱她,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她强迫茉莉学习,不让茉莉读中文系,即使茉莉取得了好成绩,妈妈也不会表扬她,而是告诫她不要太得意。

长期的压抑下,茉莉的精神状态也出现了问题吐司网。
看似乖巧的茉莉,私底下会撒谎、会偷东西,还有自虐倾向。每当茉莉考砸的时候,她都会在自己的手腕上留下伤痕。
茉莉一直在期待妈妈能发现她的不对劲,“她掀开衣服看到这些伤痕,可能会吓一跳,可能会很难过,可能会跟我道歉说辽师教务处,‘茉莉对不起对不起。’”
但是,茉莉等不及妈妈的道歉,自己选择了放弃。直到临死前,茉莉也没有感受到妈妈的爱:“反正也没人爱我,可悲又没人爱的林茉莉,再见。”

看似平静的生活往往藏着父母难以察觉的问题,父母习惯于发号施令,听不见或者不愿意听孩子的想法。长期下来,孩子也放弃和父母沟通,把自己的心事都藏起来。但看不见的问题不代表不存在,它只是缺少一个爆发点俳句之神。
孩子们只是想得到父母的一句道歉:“你知道有多少小孩在苦苦等待父母的一个道歉吗?只要有那个道歉,小孩就有办法被释放了,可以走出童年的痛苦了。”
可是他们等不到,因为父母会用各种迂回的方式说,”因为你当时很坏啊竞时通,所以我们必须这么做”、”对啊当时确实揍过你,干嘛要那么计较……”

第四个故事:《孔雀》
女主角阿依的爸爸是出租车司机,妈妈打了好几份零工,为了改变女儿的命运。家人把阿依送到了一所贵族中学,这所中学里面的学生都来自于上流社会,在这里阿可以接受到一流的教育,虽然学费昂贵,但是为了女儿的前途,阿依的爸妈没有丝毫怨言。
为了能融入集体,阿依一直在隐瞒父母的工作,生怕同学们知道自己的家庭条件,会瞧不起自己。
一天几个女孩邀请她去聚会吃西餐,虽然她很想去,微型小说月报但是没有足够的钱付账。闷闷不乐的阿姨来到了学校的花园,这里养着一只孔雀,看着心事重重的阿依,孔雀竟然开口说话了,阿依被吓了一跳。孔雀说自己可以帮他解决烦恼,不过她必须用身上的东西来交换,阿依一心想去参加聚会,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
等阿依回到家,发现家门口的鞋子里塞满了钱,孔雀真的帮自己实现了心愿,然后她高高兴兴的拿着钱,去参加了同学聚餐,大家都玩得很开心。
回到学校后,阿依忽然发现自己的眼睛好像出了问题,以前对颜色很敏感的她,现在却变得有些色弱,她愤怒的找到了孔雀,问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是不是它干的,孔雀说:“是啊,这可是你自己承诺的。”

爸爸看到了阿依的样子之后,找到了孔雀,让它恢复女儿的样子,孔雀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烧掉这所学校里的所有资料,这样的话,这所学校就会垮掉,它就能获得自由。
为了治好女儿,爸爸带着阿依兄妹两人偷偷潜入了学校的档案室,偷走了学校里的教育资料,然后全部烧掉了。第二天果然学校乱作一团,完全没有了学校该有的样子。
妈妈在得知了爸爸几人的行为之后大发雷霆,因为她拼进一生,好不容易才让女儿进入两人贵族中学,接受最好的教育,现在爸爸却毁了一切。
她不甘心地找到了孔雀,让孔雀不仅要恢复自己女儿的身体,还要恢复这所学校的教学秩序。孔雀却说:你这要求有点多呀,可以帮你实现但是代价巨大啊。
妈妈只想让女儿平安健康、接受最好的教育,她愿意为之付出一切,随后妈妈打开了孔雀的笼子,径直走了进去,保安发现有人闯入,赶忙跑过来查看,可是此时笼子里只剩下了一只新孔雀。
几天后阿依的身体恢复了正常,学校也回归了正轨,一家人开心的生活着,唯独少了妈妈。

可怜天下父母心,可令人窒息的爱只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盲目追求想要的东西,也会失去更多。
这世间有多少父母不都是这样,不满足于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总是在想方设法地要让孩子挤进更高、更好的地方,甚至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可又有多少父母愿意停下来听一听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很多父母都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为了孩子几乎付出所有,可孩子还是不快乐,甚至对自己一点都不感恩?
其实军色诱惑,父母的一厢情愿,往往不是攀比的虚荣心作祟;就是因为太贪心,所以永远不满足,而孩子其实并没有义务去满足父母的愿望。
第五个故事:《必须行动》
在这个故事里,政府每年都会颁发“都心好宅房卡”给带领孩子考上95分的母亲,这些母亲因养育出国家未来的优秀栋梁而有资格住进顶级的纯白住所,享受一级待遇;在这个国家的另一处, 研究院探查出再也没有醒过来的百名沉睡症病患,他们的共同点为考试低于最低标准,需要被政府送去“精进”(实则是销毁)。
于是,故事中的母亲一直扮演着尽职的教育者,每个科目都替孩子做重点笔记,但是孩子的成绩年年退步。于是她带孩子去看考试不达标的人生活在什么环境、做什么工作,企图激励孩子:
“你会因为这样,被分配鸽子笼社区,你往来的对象都会是那种不努力的人,你不觉得丢脸吗?”
在这个故事里,每个妈妈的成就与生活状态都与自己的孩子紧紧捆绑在一起。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或是犯了错误,妈妈原来居住的房子就要被收回,要和孩子一起住到鸽子笼社区。
孩子因为怕连累妈妈去住鸽子笼社区,配合妈妈演出了压力之下的“过动”状态,却因为舍不得弄坏同学送的生日礼物,自己终止了计划。她说:
”对不起,妈妈,我一直让讓妳很失望,我只是想要自己是原来的样子,我不能就只做我自己吗?“
“做你自己?你要做你自己,就要让我搬到那种地方去?”
“不是的,我可以努力!”
“你不可能!要我搬到那种地方去,就算只是一天,我都宁愿死掉!”
如果做孩子的不能给妈妈她想要的,让妈妈失望,是不是就是一个坏孩子呢?
虽然她们彼此愿意再多一次机会,一切看来正往有希望的方向发展时,“精进”的真正意义却被孩子知道了,“过动”会被判定是瑕疵胚胎,直接送去销毁;为了实现母亲的心愿帕莱塔,她的哥哥以自杀的方式帮妈妈拿到了金质奖章。

在这个奉行“考试”的社会,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成绩与成功当成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把自己的希望、价值感与孩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这些压力和高要求银票网,在不断地刺激着孩子。总有一天,长期的压抑和自我否定会让孩子不堪重负。
其实,绝大部分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如果父母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对孩子的“爱”用力过猛,就只会让你和孩子越走越远。所谓父母子女一场,最好的状态是相互成就。
然而不少父母却并不懂得这点,兀自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人物品。
剧里这些生活上遭遇挫折的母亲,找不到其他宣泄渠道,只好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控制不了我自己的人生,但我总能控制我的孩子。”
孩子是她们生活中的最后一点光芒青木瓜之味,她们竭尽全力,也想要托起他们。只是最后不仅无功而返,还得不偿失。

本片导演陈慧翎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谈到了这一点:
有多少大人仅凭自己的意愿,而扼杀了多少小孩对这个世界的想象跟梦想。然而,一个人长大之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其实真的没有标准答案。
最重要的是在于爸爸妈妈本身,你有没有观察人的能力,你有没有看到你小孩的本质是什么;可惜的事情是,这些爸爸妈妈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本质是什么。
陈慧翎还记得,有一天,她问了她非常非常要好的高中死党一个问题:“就如果再重来一次,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她的死党说,那时候最想做的事情去NASA工作,但当初她爸爸坚持一定要填医学院,那没办法,只能去医学院,因为她的成绩就是这么好。
强调权威又不懂放手的父母,无论什么事都冲在孩子前面,全部包办又总挑剔孩子自理能力差,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要求孩子按自己意愿成长,结果不是导致孩子丧失独立能力,缺少自我意识,就是在自己和孩子中间竖了一道墙。
无论哪种结果,都不是父母最初的意愿,更不是父母想看到的结局。

这部剧在拍摄手法等方面可能不够完美,但它所探讨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如果你觉得看了不舒服的话,是因为那些都是真实的,那些孩子就是这么不舒服,而且现在可能还有更多孩子一样的不舒服!”
一味地声讨“控制欲强”的父母,没有太多意义,陈慧翎希望能通过这部单元剧,让大家看到这种被扭曲的亲子关系,“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痛苦,而我们这一辈的课题,就是学习不要再复制同样的悲剧。”
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父母,学会如何爱孩子是当父母的必经之路。父母作为孩子的引路人,爱和管教,从来都不矛盾。无论是哪种管教方式,都需要恰到好处,让孩子感受到管教背后是父母的‘爱’,而非只有“惩罚”。
在严格要求孩子时,表达自己的爱其实很简单,在孩子取得好成绩或完成某项工作时,给予恰当的赞美和肯定;当孩子心情不好时,仔细倾听孩子的诉苦,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安慰;当孩子需要拥抱的时候,张开双臂抱一抱孩子就好。
最重要的是,作为父母,要做的是教给孩子选择未来的方法,把选择权还给孩子,引导孩子成长的方式,而不是为孩子指定唯一的道路,正如此剧剧名来源于纪伯伦——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林志忆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要向他们学习,
而不是使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会在昨日流连。
编辑:艾彼
部分内容综合自:谈心社、少年商学院、浦东青年、电视猫。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真实跟踪记录:中国3个阶层孩子的10年人生轨迹,结论让人…
这部纪录片耗时56年、跟拍14人,道尽人生的残酷真相
残酷真相:36张中西方教育对比图,差距就隐藏在这些方面……
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有这样的思维方式
斯坦福教授的最新发现,揭示了普通孩子和学霸的真正差距冯景禧!
你的孩子都是薛定谔的狗,爸妈焦虑太多会变蠢……
纪录片《00后》跟拍长达10年,道尽70后家长的挣扎与焦虑
点击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