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4-15 07:24:00   全部文章   0/298

彭家驹博物馆艺术史体系的超越与跨越-阅读培文

彭家驹博物馆艺术史体系的超越与跨越-阅读培文

彭家驹 点击上方“阅读培文” 可以订阅哦!
节选自《壁上观:细读山西古代壁画》
上海博物馆 编北大培文出品,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文章版权所有。转载务请注明来自“阅读培文”微信(ID:pkupenwin)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以中国古代艺术为主的博物馆,这个定位与其藏品基础 和常设陈列的体系都很贴近,或者说是对后两者比较准确的反映。但是假如引 人发展的观点,问题就来了:这样的定位是必须的、必然的、必定的吗?一个 月前,上海博物馆东馆开工当日,有感于开工活动的报道,馆内一位青年学人 在微信朋友圈发声,表示应该用一百年的时间完成一项伟业,将上海博物馆建 设成世界顶级的世界古代艺术博物馆,使国人不出国门即可遍览世界艺术。我 欣赏此类充满理想、激情的憧憬,遂在微信中用表情包跟了一下,送上三个翘 起的大拇指。
这里,我不想就是否又如何从中国古代艺术的到世界古代艺术的博物馆定 位转变,径直展开讨论。我愿继续强调,即使保持在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这个 维度上,引人发展的眼光同样重要。恰好,东馆建设为讨论上海博物馆的发展 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场域,还有急迫的时间要求。我可以就此谈一些初浅的看 法,进而交代本书的缘起。
2015年4月上海博物馆东馆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讨, 馆内逐步形成一个共识:东馆将构建以中国古代文化主题为核心的展陈体系, 以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现象为切人点,打破展品的门类限制,横向构建体系,举 办反映中国重要历史文化内涵的主题性陈列展览,让文物说话,讲中国故事。 我以为,这一愿景的提出,是基于对上海博物馆现有艺术史体系的反思;而其 实现的程度,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未来三五年对这既存体系自我超越的能力。
上世纪90年代,伴随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舍的全面建成开放,一个以 扎实的器物学研究为基础,经过反复打造、面貌一新的博物馆艺术史体系惊艳 登场,奠定了上海博物馆引领全国、享誉海外的极高地位,也在很长时间内独 树一帜、独领风骚。然而二十年后再加审视,特别是置身于博物馆发展的新趋 势、新格局中分析,理应清醒看到现状的不足,比如:上海博物馆的藏品在门 类上远未覆盖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领域,优势与强项集中在青铜、陶瓷、书画及 工艺等部门。与此对应,研究队伍亦呈大体同样的结构分布。因为这种结构, 造成对于中国古代艺术的通观研究,或注重宏通、强调整体的意识,相对欠缺。
另一方面,一些专业领域鲜少涉足,留有空白。所以,东馆展陈方案提出要横 向构建体系、进行文化主题演绎,在保持、发扬固有优势的同时,如何取长补 短,就成为一大挑战。
主题演绎,注重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有所对照和 比较,这样才会具体、形象、生动,才能人木三分、传诸久远。“比较”具有 多义,这里想突出的是国际视野中的比较、跨文化的比较,这在不少学科都早 已推开,并取得相应的成果。中国古代艺术(总体的或分领域的)的本质特点、 演进规律、体系构造,各种影响与交流、融合的问题,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独特 的地位、价值、贡献之类,都需要在更开阔宏大的比较视野中揭橥和呈现。这 些能力,依然是上海博物馆亟需补强的,又特别需要借助学科建设以臻功效。 前不久“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取得轰动效应,其台前幕后的原 因尚在进一步总结;如撇除上海博物馆共同精心策划设计、强力组织、高效运 营的因素不论,这个特展所反映的包容上下两百万年、涵盖人类历史上各个主 要文明的新颖整体史观,和在其背后支撑的大英博物馆“百科全书式”的收藏, 正是其魅力所在!此中的启悟可谓深长。
手上这本《壁上观一细读山西古代壁画》,收录了 21篇有关壁画的研 究文章。它们多数结胎自上海博物馆同名系列讲座“壁上观一中国壁画?山 西篇”(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由讲座人就演讲记录稿经后续撰著、 凝练、充实而成。2015年8月,作为活动策划的预研究环节,上海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复旦大学三方专家,共同组织了对山西境内壁画的实地考察。 2017年11月底,“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画艺术展”又将在上海博物馆开幕, 12月底将举行相关的研讨会。这构成了围绕壁画(目前集中于中国古代壁画) 主题涉及展览、学术研究与社教活动的一个系列;或者准确说,是一组围绕壁 画的系列活动的发端。为什么要组织这样的系列活动?又为什么选择壁画?在 引出博物馆艺术史体系的讨论之后,我可以来略举其中的理由。
壁画原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的组成部分,进人博物馆(除就地改建的遗址博 物馆之外)之前被改变为可移动文物,这种双重的文物属性赋予壁画在博物馆展陈中非同一般的表现力一例如它既是绘画作品,又是背景、场景,在情景 塑造方面极具张力。它跨越礼俗,既可登庙堂之高,也可处江湖之远;有些体 现礼制的思想与规范,有些反映活泼的民间生活及信仰;佛教、道教兴起后, 又成为这两种宗教宣讲推广的重要载体与手段。此种内涵的丰富性,给博物馆 的解读、阐释、演绎、再现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可能。从艺术特性上讲,如何 从文化史的大框架中做进一步的分析、把握、探寻,又如何从人类不同地区的 壁画样态中进行比较、观照、省察,博物馆大有可为,作用无可替代。私心以 为,这都可变成一种“酵素”,为博物馆艺术史体系的自我超越增添催化的“活 性”。此类酶的催化作用,相信当下也不独为上海博物馆所需要。
我还认为,上述自我超越,有可能转化成向着世界性收藏的博物馆转型跨 越的第一步。“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带来的火爆,预示了 “百科全书式”博物 馆一经直抵人心,便会激起观众对中国博物馆全球性收藏的热忱。对于美好未 来的这种向往与追求,又会进一步释放出动力,从而促使那位青年人提到的百 年伟业之真正开启。至于究竟是选择卢浮宫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那一路 偏向比较纯粹的“艺术史”体系,还是像大英博物馆那种“百科全书式”的, 完全是退居其次的问题。
本书付梓之际,写下以上感想,权作序文。最后感谢所有参与的单位与专 家!特别感谢山西博物院石金鸣院长和复旦大学葛兆光教授、李星明教授,大 家共同携手推动。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博物馆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协同合 作的大好前景正在洞开。拜其成效所赐,这本《壁上观》不仅在壁画的专业方 向有所掘进或拓展,而且对艺术史的整体提升带来启示与裨益。
杨志刚
上海博物馆馆长 2017年10月29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