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4-03 06:17:53   全部文章   0/263

彭家驹博学慎思,明辨笃行——《问学之路——考古学人访谈录III》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彭家驹博学慎思,明辨笃行——《问学之路——考古学人访谈录III》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彭家驹《问学之路——考古学人访谈录III》
定价:¥68
王巍 主编;乔玉 执行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
书稿原为中国考古网刊登的对社科院考古所、国内知名院校等科研机构的考古学者的访谈。本书延续了《考古学人访谈录》的风格,对安家瑶、杜金鹏、高星、李伯谦、林沄、刘国祥、刘莉、罗泰、赵辉、朱泓、朱岩石11位学者进行了采访,访谈内容关注学者的学业经历、工作历程、心路心得等,展现了考古学人缘何从事考古以及从事考古的收获。
目 录
王巍 / 序言 ⅰ
安家瑶/巾帼不让须眉 1
杜金鹏/心中有灯,脚下有路 19
高星/探人类之源,尝学术之先 43
李伯谦/探源尧舜禹,断代夏商周 69
林沄/明辨慎思,博学笃志 93
刘国祥/草原考古,魅力无限 115
刘莉/曾经沧海,求索不辍 141
罗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69
赵辉/问学之路 193
朱泓/孜孜不倦,探索创新 253
朱岩石/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275
序 言
2013年夏天,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同仁来找我,谈起他们出版社想出一套面向社会公众、介绍考古学者的丛书,希望得到我们研究所的支持。我听后很高兴,欣然应允全力支持。
我之所以如此痛快地应允,是因为我多年以来痛感民众对了解考古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我们学界拿出来的可面向社会公众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介绍考古学知识和研究成果的著述却比较匮乏,远远满足不了民众的需求。即便有一些介绍考古学的著述,也多以介绍考古发现为主,对主持这些考古发现和研究的考古人的介绍却极为稀少。因此,社会公众和考古人之间有一个无形“鸿沟”。考古学家在想什么、做什么,他们的学术经历、治学心得、心路历程等,这些十分生动、鲜活的“考古史”却鲜为人知。《考古学人访谈录》系列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
中国考古网是我所主办的学科门户网站,多年来致力于宣传考古学研究成果,同时积极探索公共考古活动的推广,其举措之一即是精心组织了对考古学者们的专访。《考古学人访谈录》系列收录了中国考古网对老、中、青三代考古学家的访谈,使读者可以了解这些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的考古学家们从事考古发掘和相关考古研究的经历和体会。《考古学人访谈录》系列中收入的考古学家,绝大多数是多年在田野考古第一线从事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学者。他们发掘的对象的时代和内容各不相同,有史前时期的村落,有历史时期的都城,也有各个时期的墓葬,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他们对亲身经历和体会的讲述,可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还有的学者通过田野考古之外的其他方法和手段,如科技考古,进行考古研究,这部分是考古学不同于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区别所在,他们同样可以使读者领略考古学的博大精深,和与其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体会到考古学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交叉学科。
虽然接受访谈的学者们的研究领域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但他们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一是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追求真理,言必有据,绝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在社会浮躁之风盛行的当下,考古学家的这种务实精神是特别值得提倡的。
二是敬业和奉献精神。这些考古学家多数已经从事考古学研究三四十年,甚至更长,他们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中国考古事业。考古工作需要到各地去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一年中有大半年出差在外,照顾不了家庭,自己的父母妻儿患病时往往不能陪在身边。田野工作白天八小时在考古发掘现场,晚上回到驻地还要整理发掘记录、撰写发掘日记等,一忙就到了十一二点,因此,每天工作时间往往长达十几个小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有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要把工作做好。
三是艰苦奋斗的精神。田野考古是室外作业,风吹、日晒、雨淋。一个发掘季节下来,白皙的皮肤会晒成“茄子皮”色,人也“显老”好几岁。春季刮大风,沙土满身满脸,成为“土人”。夏季骤雨突袭,躲避不及,整个人顷刻成“落汤鸡”。酷暑季节,阳光暴晒,汗流浃背,不仅衣服被汗水湿透了,连眼镜片都可能被汗水浸湿。考古学家们正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发掘任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考古成果。业外人士往往只看到一个个引人瞩目的考古发现,殊不知每个发现背后都有着考古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每个发现都是他们汗水和心血的结晶!
这套书中收入的考古学家只是中国数以千计的考古学家中的一小部分,但他们可以说是中国考古学人队伍的一个缩影。希望读者们通过阅读这套丛书,能够加深对中国考古学家的了解,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想、有志向的学者群体,他们可以说是最执着、最坚韧、最接地气的群体。他们为研究和复原中华民族的历史,展现祖先创造的辉煌文明而孜孜以求。希望全社会更加关心考古和文物保护事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珍贵的优秀的文化遗产!
王巍 2014年冬于北京
精彩书摘
Question1
李新伟:请您谈谈您是如何走上考古之路的?
李伯谦:我学考古是阴差阳错……能进入北大,我还是很幸运的。本来是怀揣着对鲁迅、郭沫若和茅盾等作家的无限崇拜报考了北大中文系,梦想着将来也能当一名作家,但由于当时我的历史成绩突出而阴差阳错被分进了历史系。误打误撞选择了考古专业之后,我就开始思考“考古”是什么、究竟有什么用。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无非是长短、曲折与否的区别。要想更好地建设今天乃至明天,必须考虑到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在北大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学习和了解历史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国家更好的发展。如果不抓精神建设,观念变了,经济再强大国家也会变色,所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怎样建设未来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治理好国家,单纯搞科技,追求西方那一套是不行的。要通过考古复原历史,激励现代人的创造精神和爱国情怀。只有了解过去,才能建设更好的未来。如果当时真的在文学系,我有可能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不过没有创作天分还是不行———考古不需要太聪明,只要踏实肯干、喜欢动手动脑子就行,进入考古行业,我还是进对了!
Answer1
Question2
李轩鹏:您去年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世界考古论坛”,您能结合这次论坛的主题谈谈中国考古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及与世界考古学的关系吗?
林 沄:这个问题我还是分开来谈,中国的考古学家一般只考虑国内的研究,而国外的考古学家通常将视野放到全世界,这可能跟语言也有一定关系,我建议年轻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外语能力提高上去,走出中国,放眼全球。另外一方面,国内的考古学家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两大方面,就是文化类型分期和文明起源,而外国的考古学家联系哲学、政治学等学科要更紧密一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视野的开阔和思维的发散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是这次参会的心得体会。
谈到中国考古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我们应该大力加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主观上存在的问题可能是过去没有这方面的认识,客观上存在的问题是我们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比如我们的文物普查就经常找不到旧石器遗址。第二是加强历史时期的考古研究,过去我们新石器方向的研究力量最强,现在是商周方向研究力量最强,我们后段历史时期的研究力量太薄弱,而这一时期涉及的内容更多,更需要综合研究。第三就是在地区上应该加强边疆地区考古研究,而且这也是走向世界最便捷的途径,当然这涉及外语能力的问题。将来考古学的重点,引用苏秉琦先生的话就是“两步并一步走”,我们不仅要做区系类型的研究,更要“透物见人”,复原和理解古代社会,在分期排队和研究区系类型这些基础工作做好的同时,应该去努力阐释一些人类社会历史上的新问题。
Answer2
Question3
李宏飞:您的研究涉及考古学、艺术史等诸多领域,您是如何定位自己的?
罗 泰:其实张光直先生早就说了,研究古代中国的人,不能因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学术背景就不关心其他跟中国有关的学问……我现在在北大给学生讲课,也没法把上课讨论的范围限定在所谓的考古范围内,经常就会牵扯到邻近的学科,这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很健康的。当然有一些研究方法是考古学独有的,和别的学科不太一样。说分型分类只有考古学运用不对,因为类似的做法,其他任何一个做学术工作的人在自己的领域里面也应用。地层学也不是考古学独有的,地质学也用。所以不能从这个观点来制定考古学的视野。比较笼统地说,考古学是关心物质文化的,但是只有这个还不行,因为美术史也关心物质文化,而且两者都是根据物质文化来“书写”历史的,所以这还要加一些其他的限定。应该说考古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关心大的社会文化体系和跟经济学有关的话题……我也发现中国的学者们其实也完全不习惯把他们的工作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在我的印象中,很大一部分学者尽管说自己是考古学家,但是我们看他们的学术著作就会发现,可以归入传统考古的工作非常少,大部分还是考古学之外的内容。如果按张光直先生说的那个道理来看,也没有什么问题,反而是应该有所期待的。
Answer3
妙言要道

安家瑶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包括对于现在的自己,我都想说,学无止境,考古工作很多时候都要面对新东西,所以要虚心好学,不断地提升自己。
杜金鹏
考古学的魅力,在于它的神秘性,考古学家的工作就是破解一个个“谜”——有时看上去像是“猜谜”,其实最终是要“破谜”、“解谜”。

高星
我当时就想去那里好好地系统地学习,变成一个国际性的学者,而不是只能对我们本土的材料就事论事,做低端的考古匠。
李伯谦
要通过考古复原历史,激励现代人的创造精神和爱国情怀。只有了解过去,才能建设更好的未来。

林沄
“考古是人认识自身和世界的重要途径”,每个人每天都在重复着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而考古发现可以提供给大家一些新的发现、新的认识。
刘国祥
考古,苦中有乐,先苦后甜!常言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也是我的工作和生活理念。

刘莉
我觉得现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得很蓬勃,可以说轰轰烈烈。尤其在网上每天都能看到新的动态、新的发现,很是振奋。中国地大物博,从事考古学研究的人也很多,势力很大,在国际上已经不能小视了。
罗泰
说考古学跟历史学有很大区别的人,不但误会考古学的本性,而且误解历史学。

赵辉
在西方,从物质文化史研究向古代社会研究的转变是从文化的环境、经济角度开展起来的,在中国则是由古代文明问题引领的,这是“殊途”,但是研究都直截了当指向了古代社会。这背后,是学术、学理的逻辑使然。
朱泓
小河墓地如同一个时间胶囊,封存了小河人死后埋葬的所有信息,那么真实、那么美!

朱岩石
如果把考古作为一项事业,真的更需要隐忍和持之以恒,这方面我们以前受的教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长按右方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当当
亚马逊
京东
《问学之路——考古学人访谈录III》
王巍 主编;乔玉 执行主编
定价:68.00元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上海古籍出版社
传播千年文明 奉献传世好书
微信ID: shanghaiguji
微博: @上海古籍出版社官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