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3-29 17:34:35   全部文章   0/293

彭家驹博物馆里的枕头,告诉你怎么睡长寿-文博圈

彭家驹博物馆里的枕头,告诉你怎么睡长寿-文博圈

彭家驹
我们在逛博物馆的时候,总能看到了一系列惊为天人的枕头。

▲西汉青铜枕,1972年云南江川县李家山滇文化墓出土
一度时期,青铜枕非常流行,造形也丰富多样,有凳形、箱形、元宝形等。枕属元宝形,除枕角铸有两头立牛,枕侧还浮雕三牛,造型生动美观。
据说,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睡觉时,用石头或草捆等将头部垫高,大概是“因丘陵掘穴而处”时比较原始的枕头。

到战国时,枕头就已经很讲究了。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个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一张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床上就有竹枕。

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用一个小圆木作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动一下,头从枕上滑落,便立即惊醒。他把这个枕头取名为“警枕”激励自己发奋学习。
除了草枕、青铜枕、木枕还有玉枕,古人视玉枕为珍宝,用此物自然也显示其富贵荣华。

▲东汉,彩绘描金鸟兽云气纹玉枕
1955年河北省望都县出土

求美人睡姿......

一只木头枕,宽度只够放下一个脑袋,却有三个拳头辣么高。“天啦噜,这样的枕头怎么睡!”小编大呼小叫,内心的OS其实是:这样睡不会落枕或者得颈椎病吗?

瓷器制成枕头,其形色多种多样,造型奇异,富有艺术性,高大上的感觉。

▲北宋定窑孩儿枕,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定窑孩儿枕,枕塑成俯卧的孩儿形。胖孩两臂交叉俯卧于榻上,头枕于左臂上,右手持结带绣球,额头开阔,神态安详。
石枕:用石料做成的枕头,大多使用于夏季,与竹席配伍,为乘凉之物。宋人王安石写有《次韵欧阳永叔端溪石枕蕲竹簟》一诗,就对石枕竹席并相讴之。诗云:“端溪琢枕绿玉色,蕲水织簟黄金文。翰林所宝此两物,笑视金玉如浮云”。

▲石枕
枕头有木的、石的、铜的、玉的,一件比一件硬,让人觉着脖子生疼。不由得怀疑这样又高又硬的枕头真是先人的智慧吗?

▲基本款

▲时尚款

▲贵妇款

▲浮夸款

▲艺术款

▲丑萌款

▲辣眼睛
除了草捆,是不是每款都很硬,光看着都觉得脑袋疼?有的朋友就说,小编你又在忽悠人了,你看古装剧里,明明睡的都是土豪大布枕!

不过,古代确实是有布枕头的,而且确实是土豪在用。有钱人家会用绸缎面料的棉花枕,姑娘们闲得无聊,就在家里绣鸳鸯枕,据说私会情郎时都自带枕头呢。普通人家冬天也会用布枕,但是因为不易保存,所以很少见。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古人们对这些又硬又高的东西情有独钟?





凉快。这些硬邦邦的枕头都自带高冷属性,夏天睡上去凉飕飕,在没有空调没有风扇的古代,简直就是消暑神器!这种实用的东西,请给我来一打!

舒服又健康。古人们对“高枕无忧”深信不疑,“三寸长寿,四寸无忧”,所以他们的枕头少说都有9厘米,12厘米也是很常见的。
就最开头那个历史课本里的北宋定窑孩儿枕,足足有18.3厘米!而科学证明,9—10厘米是最适合的枕头高度,有利于保护脊椎。看来,“三寸长寿”还是蛮靠谱的。

“悬头励志”。传闻古人用硬枕大兴于隋,这是因为隋开创科举,寒门学子为改换门庭,纷纷挑灯夜读,困了就在圆木枕头上眯一会,一旦熟睡稍有偏动,就会滑落而惊醒。故又叫“警枕”。小编只能说,古人们吃苦的精神真的让人感动到哭泣。

保护发型。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到唐代又推崇高大发髻,睡觉时,枕头垫在颈部,可以很好保护发型;到了宋代,发髻中还会插入“贯通”让头发蓬松,配合瓷枕一起使用。
这种枕头大多都是“慰项枕”,它的正确使用姿势是垫在脖子下,而不是垫在后脑勺。

▲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


小小枕头,方寸之间,伴随着我们历经无数春秋。

▲金 大定二年(1162年),磁州窑虎形瓷枕

我笑古人太疯癫,古人笑我看不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推荐阅读(直接点击进入)
国家文物局下大决心,破解民间收藏文物困局
47个项目角逐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
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
保护文物不能光靠“拍桌子”
衍生品:大英博物馆的主要收入来源
投稿:3319995230@qq.com
qq群:60874870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