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驹危情谍影之后,大陆年轻一代有必要重新认识台湾吗?-多元之美
彭家驹危情谍影之后,大陆年轻一代有必要重新认识台湾吗?-多元之美
彭家驹
台湾,大陆游客旅行目的地之一
9月,是夏秋交替的时候,天气逐渐转凉。一湾海峡的两侧,隔海分治的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关系近日也“插曲”不断,仿佛天气一般,忽晴忽雨。
“两岸关系”,是大陆与台湾地区因历史和现状造成的一种“分治”状态下的关系,这是中华民族或者说华人世界目前的一个非常特殊的面向。1949年的时代更迭,69年过去了,两岸关系从紧张与对峙,从对抗到某些方面的携手合作,关系由冷转热,或由热转冷,起起伏伏。
深处这个时代的两岸中国人都被裹挟进时代的洪流中,有的人曾盼望两岸统一,但是在有生之年仍未目睹那一天的到来;活在当下的人们,正经历和见证着这个时代,有幸的话,或在有生之年看到国家统一,这是一种期许更是一种祝福吧。期待国家早日统一,完成民族复兴,这应该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在民族情绪上的一个心结。
台湾大学,学生在组织活动
台湾间谍案发酵,两岸舆情燃爆网络
热点新闻引爆舆论总是有一定的内在逻辑。9月15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一则简讯《2018-雷霆”专项行动:破获百余起台湾间谍案件》,报道了国家安全机关近期先后破获百余起台湾间谍案件,由于这条简讯只有一分半钟,消息播报结束时,还向观众提示当晚的《焦点访谈》栏目将对此进行专题报道。
那一晚,我是守着央视新闻联播看新闻。
就在当天的新闻联播播出前,我看到朋友圈有人发微信,信息显示新闻联播会播出台湾间谍案新闻,在我印象中,好久没有听闻台湾间谍案的新闻,索性守着播出时段,就想看看此次公布的台湾间谍案案情如何,与以往相比有何不同之处。从9月15日的新闻联播到《焦点访谈》,以及9月16日《焦点访谈》的第二期间谍案专题报道,这次由央视首播的台湾间谍案新闻瞬间在网站、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广泛传播。
此次台湾间谍案新闻舆情热度一度走高,直到昨天,我还在微信刷到“广州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广东省国家安全机关侦破一批台湾间谍案件的新闻,不仅是广东,我也看到四川、陕西、江苏、海南等地相继公布了台湾间谍案的新闻。
多个省份集中公布台湾间谍案案情,新闻信息密集披露和传播,在我对大陆涉台新闻的认识和记忆中,这是近年来少有的,这种传播态势极易给大陆民众带来强烈的心理震撼,让大家恍然间发现,过往新闻报道和档案资料记载的谍战烟云并没有消散,它就是身边,看似无意,其实别有用心。
台湾政治大学,图书馆外景
新闻工作和情报搜集,性质上很相似。新闻信息是动态的,不断更新,记录新闻的方式也随之变化。情报搜集工作和新闻工作非常相似,搜集、记录信息的手段也在不断调整。这次央视和地方媒体持续披露的台湾间谍案案情显示,赴台学生群体成为“重灾区”。
台湾间谍案披露的多名大陆赴台学生被策反的案例,这背后有个大背景,近年来大陆赴台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学生群体成为台湾有关方面策反的对象。而来自新闻播报的信息还显示,被公开的台湾间谍在年龄上也偏年轻化。
“1977年1月出生的许莉婷”、“1988年11月出生的陈泰宇”、“1984年6月出生的林家辅”、“1980年8月出生的徐韵媛”——这是央视《焦点访谈》危情谍影专题报道公开披露的台湾间谍身份信息。
有心的读者会从媒体公开的上述台湾间谍人员信息中看出明显的端倪。
台北夜市,人潮涌动
最年长的间谍生于1977年,也就是至今被大陆不少自媒体号“调侃”姿色并不出众的许莉婷;除她之外的台湾间谍年龄段则处于80年代早期和80年代末。然而,就是这几位70后、80后成为挑起近期两岸关系“插曲”的当事人,牵扯着两岸政界、学界等部门的神经。
其中,国台办对此的回应是“台应立即停止策反大陆赴台学生行为”。台湾当局相关部门对此的回应则存在多种声音。
我想,要是对台湾问题有一些关注、对台湾历史有相关研究的读者和民众看到媒体公布的间谍年龄信息后会瞬间想到一个特殊的年份——1987年。
1987年,对台湾地区而言意味着什么?
“1977年1月出生的许莉婷”在1987年时年满10岁;“1980年8月出生的徐韵媛”在1987年时估计刚上小学;“1984年6月出生的林家辅”当时才3岁;而“1988年11月出生的陈泰宇”还是个1岁小屁孩儿。
自1949年国民党败走台湾后,两岸关系在后来的每个年代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上个世纪50年代的激烈对抗,诸如始于1958年的金门炮战,至今过去了整整60年。当时的交战双方或许没有料到,那块充斥战争硝烟的小岛竟会成为两岸旅游热门地,“金门高粱酒”也成为“习马会”的晚宴用酒。金门炮战之后,两岸关系并没有风平浪静,直到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大陆对台政策发生重大转变,为目前两岸多领域交往奠定了基础。
两岸关系的格局中,大陆一方在不断地调试对台政策,台湾当局也在启动自身的变革。
这就是为什么要提1987年这样一个特殊时间节点。
从1949年至1987年,国民党赴台38年来对台湾地区一直实行戒严。
1987年,蒋经国治下的台湾,虽然他年迈体弱,大去之期不久,但就在这一年7月14日,他宣告台湾地区,包括台湾本岛和澎湖地区,自7月15日零时起解除戒严,台湾地区的发展由此掀开新的一页。后来,岛内自身的系列改革,无论好与坏,成为华人世界转型发展的一个观察样本。
台北,重要地标
也就是说,1987年前后出生的台湾人,尤其是这一年之后出生的台湾人,他们的生命烙印必然深深嵌入台湾这30余年来的变革浪潮中,思维理念、价值认同、生活方式等迥异于1949年由大陆迁台的“外省人”及台湾本省人。这一群体不断成长、成熟,未来势必会成为台湾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中坚力量,这本质上说明了代际更迭是时代向前发展的必然,这一点,毫无疑问。
青年人与青年人之间的交往最容易拉进彼此的距离。将此次央视和地方各级媒体公布的台湾间谍案大陆方面涉案学生与台湾间谍人员相比较,不难发现,双方多是80后年轻人。
也可以从新闻报道窥见,在情报搜集的攻守之间,实际上1987年之后成长起来的台湾80后青年已经被推向历史前台,而他们的情报搜集对象直指台湾对岸的大陆同龄人及同辈。
高雄,市政府办公区
代际更迭不停、年龄结构相似、明确的情报搜集指向,特定的策反群体,这些从媒体报道归纳提炼出来的信息特征实际上很大程度反映了两岸关系现在的一个重要侧面——两岸青年人之间的沟通问题。
密集的媒体曝光后,台湾间谍案的舆论传播形成的各种解读会继续在网络发酵,引发政界、学界、商界等热议。目前我已经刷到了很多微信公众号的解读,有的调侃台湾女间谍的姿色,有的则解读女间谍怎样接受专业训练,有的则站在两岸关系发展大局进行讨论。
从当年的“胡连会”到后来的“习马会”,再至如今蔡英文执政下的两岸关系走向,“两岸关系”、“台湾研究”等话题会一直受到两岸有关各方的强烈关注。这些原本不是话题的话题在特殊的时代潮流下成为话题乃至学问。
间谍案之后,大陆年轻人有必要重新了解台湾吗?
无论怎样,海峡两岸和平发展,两岸各界沟通交流的步伐势不可挡。
跳出来看,可以抛出如下话题引发探讨
——当我们谈到台湾地区的时候,我们可以聊什么?
——在纷繁复杂的新闻资讯背后,可以从什么角度切入对台湾地区的关注?
——危情谍影之后,大陆年轻人该如何认识台湾地区?
时间同样锁定在1987年,大陆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年轻群体数量远超台湾地区,这一代人,以及与这一代年纪相差不大的其他年龄层的大陆青年是否对台湾有相关了解和认识呢?
我想,答案是肯定是。我也断定,这答案之中一定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台湾影视界明星、台湾的网红打卡地、以及大陆青年经常讨论的台湾“传统文化”、“文艺清新”或旅游途中体验的到台湾民众的“人情味儿”,更有来自各大书店畅销书专柜销售的台湾“熟面孔”作家的各类作品;还有微信朋友圈刷屏的有台湾的趣闻······
台湾热门景区,多有大陆游客身影
但是,目前很多大陆年轻朋友对台湾地区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文艺清新”阶段,当你问他/她台湾的认识时,脱口而出的多是“文艺清新”的感受。难道台湾给人的印象仅仅是这些吗?
两岸分治69年,台湾地区1987年以来的深刻变革更值得大陆青年人去认识、了解、学习、探讨、反思,因为,未来两岸关系交流的接力棒会传递到如今的年轻人手中。
观察台湾地区,需要一定的途径、方法以及技巧
可以这么说,认识台湾地区,了解台湾地区,研究台湾地区,不得不提到福建,这一祖国大陆对台工作最前沿。在大陆对台工作中,享有地缘、血缘、文缘、法缘、商缘“五缘”叠加优势的福建省一直具有特殊的地位——闽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法缘相循,商缘相连。
因此,在“两岸关系”、“台湾研究”大框架下,衍生出了“闽台关系”、“闽台研究”等分支话题,这些,都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确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近年来,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因此,大陆青年人了解台湾,可以从福建省对台交流与研究着手。对台交流方面,福建省的省会福州、特区厦门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是大陆对台前沿的重要区域,尤其是平潭综合实验区,这个地方为何特殊?平潭岛与台湾仅一水之隔,距离台湾新竹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县域,目前,大陆推出的对台先行先试政策多在平潭实施,了解这个区域,就能够观察两岸经济合作的未来走向。
台北故宫,享誉海内外的“翠玉白菜”
随着大量台商、台青前来大陆经商、创业,观察各地台办推出的相关政策,也可以了解到当地在对台交流方面的举措和经验,当然,这只是经济层面的认识。
专注地了解台湾,还有哪些途径?
撇开娱乐化的情绪,真正理性、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台湾,可以阅读涉台的相关报刊杂志,通过图书馆系统、网上购书商城输入与台湾有关的关键词可以搜到相关领域研究书籍;大陆很多高校成立了涉台研究机构,比如,福建高校方面,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这类高校设置的台湾研究中心集中了大批本土学者,他们在对台交流和研究方面有天然的文化和语言优势。多年来,这批学者一直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维度系统研究台湾,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学历培养体系,并设立了相关博士后工作站,有兴趣的高考学子及考研、考博学子,可以关注官网。
台北,香火旺盛的龙山寺
除涉台书籍、研究机构外,国台办、全国台湾研究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等机构是目前对台权威机构。也许年轻人鲜有机会接触这些机构相关负责人,但是,可以通过浏览其官网了解很多最新的对台政策、专家论文、新闻报道,这些资讯背后隐藏着两岸关系走向的新“风向”。
其实,新媒体时代微信刷屏,很多时候我们在手机上也能刷到一些最新的台湾资讯,干货多多。在微信公众号搜索“台湾”,“台湾研究”等关键词,会显示一些微信公众号,经过筛选后会有一些专业且理性的公众号。
一边是“我们”主动了解台湾、研究台湾;台湾地区相关机构如何看待大陆呢?比如,“国立台湾大学中国大陆研究中心”的设立宗旨是“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大陆走向与趋势的完整与深入剖析”,该中心设有官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认识和了解台湾地区,还可以赴台旅行或赴台学习,实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场景和对话语境。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甲午战争后,日本殖民台湾50年,这给台湾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增大了大陆方面了解和认识台湾的复杂性。我坚信,但凡有心人,只要瞄准某个领域持续关注台湾地区,多维度观察,多提出质疑和反思,多参与探讨,定会加深对台湾地区的认识。
若喜欢,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