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3-17 06:45:49   全部文章   0/207

彭家驹博物馆里的古老器具-刺猬与浆果

彭家驹博物馆里的古老器具-刺猬与浆果

彭家驹
积土成山要靠时间,从地质时代模糊难辨的细胞到产生出高贵的人类,靠的也是时间。数百年的足以改变一切固有的现象。人们正确的认为,如果蚂蚁有充足的时间,它也能把勃朗克山夷为平地。
——《乌合之众》
正是时间在地球上不断以各种形态的演进,才有了人类文明得以生长的条件。而生活在华夏土地上的人类,因地理环境的制约,对土地有较强的依赖性和附属性,于是黄河流域的中上游地区出现了以农耕方式为主的文明。而农耕的方式让生存在这里的人类对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开始对土有了不同形式的加工,例如陶器的出现。
随着人类足迹的不断迁移流动,人们对山川等地理材质也有了深刻的了解,于是创造出了玉器和青铜①。
基于自己对历史完全不解,又因对美学史的好奇,以及自身所处文明发端的好奇,故根据所查资料列了一个关于旧石器时代与新时期时代的文明时间分期表,如图:
?

(图1)
虽然对历史了解不多,却甚是喜欢去博物馆,但走进去,总被那些远古器物的名称弄的摸不着头脑,例如:簋guǐ、簠fǔ、爵、尊、豆、盘、盎、匜yí、鬲lì……不仅很多汉字不认识,即使看着被厚厚的玻璃隔着的器物,也不知作何用。
好奇心怂恿着我去查资料,给自己扫扫盲。(以下对簋、簠、爵、尊、豆、盘、鬲、鼎的解说资料来自南京市博物馆里的解说词。)
1、簋: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食物的器具。商周时期的重要礼器之一,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鼎相配。史载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图2)
2、簠:盛放黍、稷、稻、粱等食物的器具,也为礼器。西周前期出现,西周末春秋初盛行,战国后期消失。器和盖的造型相同,一般有卡扣相合。器可盛食,盖倒置亦可盛食。

(图3)
3、爵:饮酒器。盛行于商至西周尤以商代最多,春秋战国少见。

(图4)
4、尊:青铜礼器的共名,或作专名。金文中将尊、彝两字连用,用于祭祀的诸凡酒器、食器统称尊彝。北宋始将大型或中型广口盛酒器称尊。

(图5)
5、豆: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具。重要礼器之一,以偶数组合。《礼记》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青铜豆出现于商代后期,盛行于春秋战国。

(图6)
6、盘:盛水器。商周宴飨行沃盥(guàn)之礼所用用。沃盥时用匜或盂浇水于手,以盘承接弃水。

(图7)
7、鬲:炊食器。西周至战国时期的重要礼器之一,多以偶数组合,起陪鼎作用。

(图8)
8、鼎:烹煮肉食、牺牲祭祀和宴飨的食器。商周时期用“别上下,明贵贱”的重要青铜礼器。史载西周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大夫三鼎或一鼎。最早的青铜鼎出现在商代。
(鼎由炊器之釜加上三足升高而来②中国远古饮食器在与文化观念演进的互动的过程,有一个器形升高现象,炊器中,釜加足升高而为鼎;饮器中,壶加足升高而为爵;盛器中,盆盘腰部升高而为豆③。)

(图9)
9、釜:石器早期最初的农业刍形,于18000年前在华南出现,就产生了最初的绳纹圆底釜陶器,这时的陶器是以炊器为主的。釜即是炊煮器,又是盛食器,釜煮食熟,可列釜而食。釜是炊煮和盛食的统一④。例如,曹植的《七步诗》中“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成语“釜底抽薪”,其中的“釜”就是指的这种器具。

(图10)
器物虽无言,却以自身的在场彰显了其所处时代的人类的思想。
博物馆则装载着过去的永恒。
参考文献资料:
①张法主编《中国美学史》
②张法《鼎与新石器中期陶器的审美观念(之一)》
③张法《豆:作为中国远古陶器之美(之一)》
④张法《釜-罐-盎:新石器初期陶器的审美观念(之一)》
原创图片:
封面:不同图案的古代瓦当,拍于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
图1:根据资料自制图标表
以下图片均来自网络:
图2:青铜簋
图3:战国曾侯乙青铜簠(图片来自网络)
图4:二里头文化素爵
图5:青铜和尊
图6:泥质浅灰陶豆1986年4月河南临澧县太山庙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高18.3厘米,口径22.5厘米,盘深8厘米,弧壁、深盘,圈足下部折壁,有突棱,长柄,柄部有镂孔(见1989年10期《考古》)。
图7:春秋蔡侯申盘
图8:高领袋足鬲
图9:春秋时期青铜秦公鼎
图10:河姆渡博物馆藏河姆渡文化一期多角沿敛口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