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3-17 06:45:35   全部文章   0/203

彭家驹印度的和平天性是举世无双的(中印系列三)-战略总局

彭家驹印度的和平天性是举世无双的(中印系列三)-战略总局

彭家驹前两期我们讲到:
1、绝对的和平不可能存在
2、印度高超的诡辩术
这一期的题目是:
3、印度的和平天性是举世无双的
整理自澳大利亚记者麦克斯韦尔的《印度对华战争》
原书很杂乱晦涩,不建议阅读

印度某军官
我们过去以为这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建立一个哨所,我们也建立一个哨所。如此而已。
乔杜里将军
这是一种俄国左轮枪游戏。印度最高当局似乎认为,他们要打的那一发的弹巢里并没有子弹。
但对他们自己以及对整个国家都不幸的是,情况并不是这样。那个弹巢里恰好是装上了子弹的。

高级会谈
1959年9月13日,尼赫鲁指示边境部队武力击退“越境者”,但指示中要求,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开枪,除非遭到射击。
11月21日,印度一直巡逻队在空喀山与中国发生冲突,遭到伤亡。这一事件在印度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印度人认为这是中国背信弃义。
从外交使节的备忘录可以看出,这次事件后,尼赫鲁认为印度有可能需要使用武装力量把中国军队驱赶出去。但他也同时认定中国会在印度使用武力的时候不会武力反抗。
在公众场合,尼赫鲁谈到战争,还是表示深恶痛绝。但迫于公众压力,印度政府不敢同中国做出任何妥协。
空喀山事件后,周恩来提议,双方应该维持现状。尼赫鲁表示赞同,但他认为现状是10年前的状况。【诡辩术】
中国提出双方各推一步,共同撤出军事力量。尼赫鲁又赞同,但反建议中国撤出全部军队,而印度只撤出一个哨所。
印度评论家对尼赫鲁这个建议大为赞赏。他们认为这个反建议是“十分合理和切合实际的”,给中国提供了“撤除侵略而又适当保持体面的机会”。
周恩来对这个反建议没有回应,提出双方应该高级会谈。
尼赫鲁拒绝了高级会谈的建议。他一面肯定他个人坚决主张谈判的态度,一面又多次重申印度的边界是不容谈判的。
【注:后来,印度在跟巴基斯坦打仗的过程中,也使用了这种说法,把拒绝谈判的责任推给巴基斯坦】
但拒绝会谈意味着中国得以安然无事地占有印度的“领土”,在印度人看来,这等同于侵略。
1960年,在苏联的影响下,印度接受了中国提议的高级会谈,但印度人坚持中国必须离开印度主张的领土,毫不妥协,所以会谈并没有实质性的成果。
周恩来离开后,得知尼赫鲁在记者发布会上宣称他曾谴责中国“侵略”印度,很生气,他气愤地说:“尼赫鲁他当面不说,可是,我们一走,就攻击中国政府侵略。这不是待客之道。”
在高级会谈之前,前进政策并没有成型,只是一种隐隐约约的态度。高级会谈之后,印度高层认为,通过会谈已经不可能赶走中国人,只能在地面上用军队驱赶。
为了避免战争,印度应该用和平的方法驱赶中国人。前进政策的第一次在印度高层会议上正式推出。
但新德里并没有认真思考这个政策的全部含义。因为它的基本前提是:
只要印度不对中国的阵地发动进攻,那么,无论印度派出多少巡逻队进入中国占据的领土,中国也不会进行武力的干预。
显然,无论从哪一方面考虑,这个基本前提都不存在。
印度人只是从过去种种不合作运动成功的经验推导出:
英国人因为印度人不合作而退出印度;
印度各公国因为印度人不合作而加入联邦;
那么,中国一定会因为印度人的不合作而选择后撤。
印度人似乎相信印度的和平天性是举世无双的,因此道义上也是无懈可击,所以无论他们做什么,别人都不会攻击。
这种信念,更在1961年的果阿战争中得到加强。
果阿战争中,印度出动一个师(几万人),葡萄牙总督(手下只有几百人)见印度势大,不战而逃。果阿随后脱离殖民,加入印度联邦。
尽管西方对印度的这一做法表示强烈谴责,但尼赫鲁疑惑地反问西方:为什么要谴责印度人民很希望做的事情?
印度销路很广的《闪电》周刊还称这场战争为“我们最得意的时刻”。
占领果阿也证明了印度人对使用武力的态度具有两重性:
别人使用武力应该受到谴责的。但当印度自己使用武力时,在政治上和道义上就是正当的了。
前进政策
北京一直呼吁谈判,为了表示诚意,中国在自己一边20公里以内停止巡逻。
印度拒绝谈判,并继续前进,同时宣称希望和平解决领土争端。
中国方面表示:印度政府的所谓和平解决,就是要中国从自己的领土上撤出,这实际上就是根本否定和平解决。
北京的这一说法合情合理。然而,西方社会并不信任共产中国,他们无视印度的前进政策,一边倒地指责中国拒绝谈判。
但有些亚非国家对印度以不结盟世界的领袖自居的态度颇有反感。他们不像西方那样不加分辨地接受印度的说法。只是这些国家数量较少,影响力较弱。
1962年,印度政府认为,继续加大推进前进政策的动作,切断中国交通线,中国就会不得不撤出哨所。
中国则警告印度:
这样做后果很严重,勿谓言之不预(不要说我没提醒过你们)。
尼赫鲁充耳不闻,他向议会解释,中国因为印度在中国哨所的背后设立了哨所而感到不快,所以语气虽然危险,但不必担心。
他说
虽然中国照会威胁说他们可能采取一切步骤,但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如果他们果真采取那些步骤,我们就准备好对付他们。
见识到尼赫鲁的强硬之后,中国开始在地面上作出强有力的反应,凡是印度设立控制着中国据点的哨所的地方,中国就立即在印度哨所的周围构筑更多的据点,并恢复了以往的巡逻。
北京说,如果印度的挑衅行动继续下去,中国部队将不得不被迫实行自卫,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都必须由印度承担全部责任。
印度继续把这些警告看成恫吓,把地面威胁看成虚张声势,一概不予理睬。
5月初,中国部队摆开进攻的阵势,向印度在奇普恰普河谷新设的一个哨所推进,并作出打算摧毁该哨所的姿态。
西部军区的前线将军们认为该哨所孤立无援,没有补给,请求批准撤回该哨所。
尼赫鲁则认为中国是在考验印度的决心,他让前线部队坚守该哨所并派兵增援。
中国的威胁性行动没有继续下去。于是,政府和陆军总部认为总理的判断是正确的,前进政策收到了成效。
但是,1962年7月10日,中国出动了一个连的兵力摆着进攻阵势,向印度哨所前进,不久,兵力又增加到一个营。
7月11日,印度发表了中国包围加勒万哨所的消息,报道把加勒万事件说成中国入侵印度领土的新挑衅。
但后来发现中国并未立即进攻,舆论界开始相信中国人只是虚张声势,不会同印度开战。
于是,印度政府给加勒万哨所守军的命令,扩大成为给西段所有印度部队的命令。
原来命令中“只有遭到射击时才开枪”,改成为“如果中国军队危险地迫近你们的阵地时就开枪”。
这是战争行为,而印度是非常厌恶战争的和平国家。所以,有议员提出换个说法,叫“警察行动”。不过,尼赫鲁没有采用。【评:以后我们说打架可以说狠狠地摸对方】
尼赫鲁把印度这个时候的行动形容为双重的政策,即一方面在地面上采取军事行动,让中国军队感受到压力,另一方面则在外交上对中国施压。
本着这种见解,印度把尼赫鲁在1959年提出过的主张建议略加修改,重新提出。这个建议意味着中国要撤出很大片的地区,而印度只撤出很小片的地区。
尼赫鲁认为:
印度在中国哨所后设立了自己的哨所,证明了印度有保卫领土的决心,而中国看到印度的决心,会不得不撤退。
但在北京看来,这很愚蠢。
新德里看到北京无动于衷,继而又得出新的结论:
前进政策的推行还没有给中国足够的压力,所以必须继续进行,直至中国承认它必须撤退时为止。
【评:智商好感人!】
一位跟尼赫鲁走得近的记者吹捧道:
西段印军已“在二千五百平方英里的广阔的战线上全面推进”,尼赫鲁取得了“拿破仑式的大胆的规划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胜利”。
其他记者都报道说:
印度实力雄厚,装备优于中国军队,而且说中国边防部队都战斗力很差。
印度民众对这种说法很买账。
但战场真实情况是:
中国部队在西段对印度享有十比一的优势,而且在地形和交通上都处于有利地位。
反对派认为:
如果象政府所说的那样,西段的情况果真已变得有利于印度,为什么陆军不立即举行大规模进攻,把入侵者从印度国土上赶走呢?
《印度斯坦时报》的编者在专栏中叫嚷道:
“还要等多久,忍辱多久”政府才会使中国认清印度是“决心为它的尊严而战斗呢?”
7月21日,奇普恰普河谷发生冲突,印度士兵攻击中国哨所,遭到反击,两名印度士兵受伤。中国对印度的行为表示抗议,同时呼吁谈判。
印度回复的语气很温和,这是因为俄罗斯第一副总理米高扬正在新德里进行访问。
印度表示同意谈判,但前提是中国必须全部退出印度主张的领土。
印度并非没有清醒的人。前线的将军们最知道他们的处境。
西部军区的道拉特·辛格将军还是不赞成把他的军队投入一场他认为是丧失理智的、无望的赌博。
八月中旬,辛格将军写报告给陆军总部,指出:
中国军队在西段占有巨大优势,印度哨所则孤立无援。军事上,我们无法守住我们已有的阵地,更不要说强行摊牌了。
为了要靠近空投地带,印度哨所只能设在河谷地带,因此中国军队就能居高临下控制着他们。所以,最重要是不去挑起冲突。
根据过去三年的经验,他认为“只要我们不破坏边境现状,中国不会为边境问题同印度打仗”。
大约过了三个星期,辛格才收到回复,回复是:前进政策很正确,继续推行。

世界舆论
西方舆论早就把中印两国视为亚洲两个政治集团的决赛对手;现在由于中国骤然夺取印度领土,竞赛已经开始了。
在这场竞赛上,印度似乎是主场作战:
观众台上挤满着支持印度的人群,印度穿着民主色彩的运动衣,在中国这个身体更为强健的对手进行比赛。
虽然入侵果阿损害了印度的声誉,但并不影响他们对印度的支持。
当西方世界的报纸和政府看到印度勇敢地顶住了中国的进攻时,他们就大声喝采,希望印度再接再厉。
费利克斯·格林(Felix Greene)是这样解释美国对中印冲突的反应的:
在我们的意识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中国是好战贪婪的国家,所以,不论什么时候发生争端,只要涉及中国,我们就立即假定这个争端是由中国挑起来的。
然而,这场竞赛的结果,让观众们失望了。
最惨的是印度。
自信满满,自认为是美苏之外第三极的印度一下子被打入谷底,以致于56年后的2018年,印度人都走不出那场阴影。
面对这种智商感人的对手,北京实在忍不住了!请看下集: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预告:
导致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国,而是印度国内那群对国家事务满怀热忱,却没有分辨是非能力的普罗民众。
他们激愤地要求尼赫鲁发动战争,赶出中国军队,却在战争失败后,把责任一股脑推给尼赫鲁。
战略总局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每天上午10:00
发布最新内容
别忘了鼓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