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12-23 00:54:21   全部文章   0/321

乐飞【视频】地坑院的乡土情-人本论坛

【视频】地坑院的乡土情-人本论坛


【感悟人生 艺美人本】

人本论坛欢迎您!
序曲
人民社生产队中蹉跎的悠悠岁月
地坑院土窑洞中流失的青春年华
地坑中院落有歌舞
地上居高临下围观
世界中国、中原大地
豫西塬上最神奇的民居

家乡三门峡陕县,周朝即有陕塬县建制,先地属豫西辖区,但乃陕西之名源头;张村塬处于南端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相对平坦广阔的高原地带(具体地理位置见地图正下方)
豫西地坑院,书匠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连带着多少酸甜苦辣、水深火热、刻骨铭心的生命记忆……
由于受改革开放的春风沐莫桂兰浴,现在家乡河南三门峡陕县张村塬大多地坑院都已被填埋,只留下人马寨和庙上村等少数几个供外地游人参观的村庄院落,当年在地坑院中“穴居”的生活情境已成过眼云烟、仅仅留在书匠这样老辈穴居人的记忆中……几分遗憾、几多惆怅,说不清悲喜交加、道不明五味杂陈,随着年岁日增怀旧情愫慢慢涌上心头,喜哉,悲也?!
感谢移动互联网让世界扁平!感恩数字化科技进步!感动民俗文化有心人对故居文化开放传承!借助数字化互联网广阔大平台,书匠得以透过传媒图片追忆旧时光,转述家乡土地坑院窑洞相关信息,聊以释怀心中旧情新感。
第一乐章
地坑院空中鸟瞰,飞行员航拍远景
陕县张村塬等三大塬区.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米~150米,是在旱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堆积形成,主要以石英和粉砂构成,少数地带夹杂有很薄的料礓石,是介于典型揭土和黄潮土之间的农耕土壤,土质结构十分紧密,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此外,这里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在30米以下,这些都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润,坚固耐用”这种民居形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乐飞。
豫西地区的气候条件,总的说来是北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属于半干旱性气候,特点是凉爽干煤,四季分明。陕县三大塬区,均自山体向下自然延伸,坡势平缓,区域广大小苏烟。最大源区,有近百个村庄。这里十年九旱,降雨最偏少,年均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很少有大暴雨发生,即使偶遇洪涝,由于平面三面都是沟壑,雨水出路通畅,一般不会殃及地坑院群。半干旱性气候,有利于保持当地上壤的干操和坚固,使窑洞建筑经久耐用;一年四季温差较大,更能体现窑洲“穴居”冬暖夏凉的优势。

?庙上村,位于书匠家乡我们赵村南面张村沟沿上
(照片上方黑处即是张村沟),
是目前没有填满留下来的少数几处农家民俗院落。

?地坑院隆冬雪景鸟瞰图(一)

地坑院隆冬雪景鸟瞰图(二)?

地坑院隆冬雪景鸟瞰图(三)?

当年做梦也没想到,黑洞洞的地坑院破窑洞,
现如今竟成为供游人参观的民俗文化博物馆!
第二乐章
仰韶文化有历史,黄土塬上有奇迹
据考,地坑院距今已有1500--2000(有说4000年)的历史,属于黄土高原地域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是人类“穴居”发展史演变的实物见证。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
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居已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其文化遗存在豫西陕塬上的小南塬、庙上村、人马寨、窑头等有多处。这些地坑式村落,都有台阶供上下,这些台阶有直坡式的,还有沿坑壁螺旋上升式的,这可能就是地坑院的雏形。
十年前,曾在三门峡地区发掘出一座民居汉墓,呈“U”形,三面分布多个墓窑,有300多平方米,全部川青砖砌成,墓顶为穹隆形,从地面向下,墓葬结构很像一座现代的“地坑院”,其年代距今大约2000年。
窑头村,处于张村塬上黄土台阶平板中心,村中民居95%以上都是地坑院。据本村曹氏族讲记载:“洪武年间避大元之乱,由山西省洪洞县曹家川迁移至陕县南塬窑头村。”这说明窑头村地坑院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
20世纪初,德国人伯纳德·鲁道夫斯(rudufosky bernal)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称地坑院建筑是“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书中刊载地坑院窑洞照片的拍摄地点10的阶乘,就在已有2400年悠久历史的豫西陕县三道塬。

陕县地坑院最早航拍图(20世纪30年代德国飞行员
武尔夫-迪特·格拉夫·卡斯特尔-吕登豪森拍摄)
20世纪50~8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公社、生产队年代,老百姓缺吃少穿,但没有耽搁人口繁衍,一家大多都有四五个子女,陷于一种“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恶性循环的贫困陷阱。家庭子女多,但经济拮据、生活困难,没有钱盖房子,而修建地坑院只要人手多,出点力气就可以。当时,一个千人的村庄每年审批下成十座新地坑院,是常事,现在所看到的地坑院绝大多数都是那时候建造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计划经济+人民公社=贫穷落后”的特殊时代,造就了地坑院这种前工业化社会或典型农耕式穴居,前所未有、后无来者的大规模发展。

?地坑院村落航拍图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男排吧,随着经济条件改善,,没有人再挖造地坑院,地坑院“穴居”的人已日见稀少,废弃的窑院或填没或塌陷,难觅往日风貌。20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村子本着“退宅还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大规模填埋地坑院,使这一民俗建筑遭到极大破坏。书匠家乡赵村可能是张村塬上填满地坑院最彻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最快、最好的一个村落。

2013年寒假期间,书匠回村与母亲及邻里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街道上合影
第三乐章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地坑院中间地面,通常还栽植1-2棵梨树、榆树、桐树或石榴树,树冠高出地面,露出树尖。进入村庄,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畜叫,却不见村舍房屋,“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就是它的真实写照,有人称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地坑院上典型村景

?破败穷苦人家,书匠小时候村落处处都是这样的土旧院落

?富有人家砖瓦修筑加固的新院落
?古旧破败村景

土豪人家新造豪华院落?

蓝天下的地坑院落及村景

张村塬上的典型村景及住户人家院落
第四乐章
地下窑洞有美景,地坑院中看蓝天
坑窑院建造十分巧妙,颇具匠心,窑洞与大地相通,卧于大地之中,随大地脉膊跳动,实用价值具有防震功能。在艺术功能方面,从上往下看,整个窑院为方形,站在院中间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体现出方园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应,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
地坑窑院虽系农家小院,但受历史传统文化影响,建造还是十分讲究的。其间,既包含有科学的成份,但也有不少的封建迷信色彩。在黄土地上的风土民俗中,建造地坑窑院称为方院子,是一种关系到家庭兴衰、子孙繁衍的大事。因此,动土之前要请懂得阴阳八卦的风水先生相宅,造地形、定座向、量大小,下线定桩、择吉日破土。
凡宅后有山梁大塬者,谓之“靠山厚”,俗语称“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出大官(吃不完)”;宅后临沟无依无托者,谓之“背山空”,俗语称“背无依靠,财神不到(瞧)”,多忌讳。破土之日,行奠基礼,燃放鞭炮,宅主焚香叩拜土地神(爷),迎吉神,此俗源于远古人类对土地的崇拜。随之在基址中央和四角各挖三锨,谓之“破土”,破土之后,即可动土(工),现有“破土动工”之说。
地坑院的建造受传统文化八卦的影响,村民修建窑院前必请阴阳先生察看,根据宅基地的地势、面积,围绕阴阳鱼的八个方位,按易经八卦决定修建那种形式的院落。依据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四个不同的方位朝向和地坑院主窑洞所处方位,窑院分别被称作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其中,东震宅被认为是最好的朝向。
东震宅:长方形,凿窑8孔,主窑为正东窑,东南为厨窑,西南窑、西窑为客窑,正南窑为门洞窑,西南角、西北角为五鬼窑和茅厕;南离宅:长方形,凿窑8--12孔,正南窑为主窑素纱襌衣,东南为厨窑,西南窑、西窑为客窑,东北角、西北角窑为五鬼窑和茅厕,正东为门洞窑;西兑宅:正方形,凿窑10孔,正西为主窑,西南角为厨窑,西北角、北面窑及南面偏西窑为客窑,东南角、东面是五鬼窑和茅厕,东北角为门洞窑;北坎宅:长方形,凿窑8--12孔,正北为主窑,厨窑为正东窑,东北窑为客窑或五鬼窑(牲口窑),西北窑、南窑为客窑,西南窑为客窑或五鬼窑,西南角窑是茅厕,东南为门洞窑。
根据宅院的方位性质,确定在某一个崖面的中间位置挖凿主窑,供长辈居住。主窑高3至3.2米,可安一门三窗,其余为偏窑,高为2.8至3米,一门二窗。窑洞门多为两套门,朝内开的为老门,朝外开的叫风门,老门坚固,风门透光。主窑比其他窑洞都要宽大,以显示主人地位的尊贵。有些地坑院主位方向开挖两个窑洞,无法确定主窑,为补救主宅窑,再在两窑中间的半崖开挖一个小窑,象征性做为本宅院的主窑,也称为天窑。五鬼窑(也叫绝命窑)呈凶性,被认为是全窑院最不好的窑洞,常用来圈养牲口、磨面和放农具杂物。因石磨是白虎星,可以镇邪。

?院中冬景

?院中夏天有绿树

?破败院落冬景

?绿色满园

?红色辣椒配绿景

?沧桑院中有绿景

?当今旅游业催生的地坑农家院

?从地坑院下看蓝天,犹如海底倒扣翻。

?围着地坑院,居高临下看热闹。

?这个人家有“事情”

?破败院里有炊烟,袅袅上蓝天。

?喜事大家围着院圈看,居高临下一目了然!
地坑院,一般为独门洞独院,也有二进院、三进院,就是一个门洞与二至三个地坑院相连。地坑院,就形状而言,只有正方形或长方形两种,按其八卦方位来分,则可分为动宅和静宅两大类:动宅又称东四宅,它包括以东为上的震宅,以南为主的离宅,以北为主的坎宅和以东南为主的巽宅;这类天井院多为长方形,长14--18米,宽10一12米,8一l2孔窑洞。静宅院又称西四宅,它包括以西为主的兑宅,以西北为主的乾宅,以西南为主的坤宅和以东北为主的艮宅,此类天井窑多为正方形,边长约12--16米,深7米左右,开10孔窑。
第五乐章
地平线下导引门洞,上下出入来去匆匆
地坑院,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7米深,长l2—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做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14个窑洞,工程量约二千个土方左右。窑洞高3米左右,深8一l2米,宽4米左右,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其中一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形孤行甬道拐个斜向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通道,称为“门洞”,是地坑院的入口荣寿公主。
地坑院的门洞口,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门洞窑多数只有一道大门(也叫锁门),有的做两道门,分称为大门和二门西秦社区,旧时妇女的活动范围限定在大门内、二门外,旧时妇女(俗语称“屋里家”),苏拉文雅往往自我诉说,“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知道什么?!”表示自己成天在家里,孤陋寡闻。
在门洞窑一侧挖一个拐窑,再向下挖深二三十米、直径1米的水井,加一把轴辘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投机岛。这种以地坑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进村庄,方看到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

酷影儿?黑黑门洞有亮光

?门洞旁边放个“出入口”指示牌,
本土村民如书匠我看了感到很搞笑……

?幽幽门洞,显摆深宅大院!

?门洞旁放置一个碾场的“LOUCHGU”,是地坑院典型标配!

?土门洞显示穷人家

?雪景中的门洞

?从下往上看的门洞

?透过门洞往上看……

看什么呢??
第六乐章
地坑院中土窑洞,别有一番生活景
居住在地坑院内,排水和防渗是最要紧的事情。地坑院的基本附属设施,几乎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也是居民每逢婚庆大事要加以“摆治”(加固修理)的主要部位。窑脸(窑洞正立面)除开有窗户外,均以泥抹壁,基座一般以青砖加固。院内地面四周砌一圈青砖。院心是在比院子边长窄2米左右的基础上再向下挖30公分左右,并在其偏角(一般东南角居多)挖一眼4—6米,直径1米左右的水坑(井),坑(井)底下垫炉渣,上面用青石板盖上,主要用来积蓄雨水及污水排渗之用,有些地方,这些雨水沉淀后还要供人畜饮用。
地坑院内各个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功用。主窑三窗一门,最高,其他窑二窗一门,茅厕窑和门洞无窗无门(因门洞窑的大门和二门做在洞内在外边看不到)。地坑院窑门多为一门双扇,以槐木、椿木为主,油漆多用黑漆带红线的色彩,在门的一侧留有锅腔和土炕的烟火道。窗户是方格状,裱糊白纸或安装玻璃银线草,节庆时贴窗花。窑洞大小,一般主窑为九五窑,宽九尺,高九尺五寸,其它窑为八五窑,宽八尺,高八尺五寸。正对门洞向阳的一面为长辈居住的正窑,左右为侧窑。
传统的地坑院,窑洞内多用土坯垒成火炕,一般另有单独的窑洞做厨房、粮仓及鸡舍、牛棚。院内可以圈养牛、羊、鸡、狗等,人畜共居。窑洞内,还可以再挖小窑洞称之为拐窑,用于储藏杂物或用于窑洞与窑洞之间相连的通道。院顶地面用于打场、晒粮,院内存放粮食的窑洞顶部开有直通地面的小洞,称作“马眼”;收获季节可将晒干的粮食直接从马眼流入屋内放置的粮囤中,粮囤是用苇子编成的,在囤下铺一层约20公分厚的麦糠,粮食装满后顶上再盖一层麦糠,最后用泥将囤顶封严,可储存粮食三年五载,不生虫,不腐烂变质。茅厕顶部也开有一个“马眼”,可以通气,也可以把晒干垫厕的黄土直接灌入窑内。

?土窑洞中老两口

?窑洞中的新媳妇

?从窑洞中看院景

?从外往里看窑洞

从里向外看窑洞

?窑洞炕上做手工

厨窑(“做饭屋?”)里面洗衣服

?窑内人家其乐融融

?站在院外看窑洞

?窑内的老式织布机,
从小看母亲这般劳作,至今历历在目其身影……
尾曲
地坑院——地平线下的人间烟火,这是黄土高原地带生长的人与黄土深深的依恋之情,祖祖辈辈黄土人割舍不尽流淌着的血脉。
地下阳光房,温度常年在20℃左右,天然空调,恒温住宅。无论外面刮多大风,里面的风都很小。窑洞内一侧有灶和炕相连,冬天炕上很暖和。
窑中灶台连暖炕,地坑小院石围墙,蜿蜒曲径通院落,年代久远情意长。站在地坑院落中抬头仰看,一方天地,日走云迁,岁月匆匆;环视院落,烟熏火燎,质朴自然。大院里一溜排开的七口铁锅,承载了多少温情和回忆。
地坑院中有美景,远眺近看各不同:远而眺之,进村不见院,只闻人语响;犬吠鸡鸣音,不知何处觅;窑顶阡陌横,女墙几相同。近而察之,炊烟袅袅,地下人往来,梨树浓阴,投院中沁人清凉。
地坑院四季皆有美景:春日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夏日绿树四合,郁郁葱葱;秋日微风静扫,落叶缤纷;冬日银妆素裹,黄塬冰封。
不过,这都是局外人的感觉。当年作为穴居者,书匠我对此,真不知道我们原来在土坑里穴居着苟延残喘闹生活,竟然有如此美妙无比的生活画面!?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想当年苦难中挣扎,
现如今地坑院中竟然出现载歌载舞的各色游人!

穿着美国旗服、黑黑彪悍的洋妞?,
对我们的农家小伙子也来了兴致?!

?如今大娘自得其乐的做工姿态,
书匠看上去有酷似奶奶当年的几分身姿靓影!
最后,有顺口诗作结语:
局外隔雾看花美,居中内人全苦身;
艺术美感有精神,物质文明要紧跟。
地坑院中有神韵,岁月静好靠人运。
夏日纳凉冬暖意,柿子馍馍十碗席;
跟着大妈学剪纸,扭个秧歌天鹅起。
改革开放好日子,穴居才变旅游地。
原载:2016-01-30 19:17:44-新浪博客
(图片来自网络)

谢谢阅读,请长按关注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