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07-06 07:39:56   全部文章   0/304

昆明px项目【视频】14.39) 《论语宪问篇》论语讲师群(第375课-论语大家读

【视频】14.39) 《论语宪问篇》论语讲师群(第375课-论语大家读
点击“论语大家读”关注订阅
扫页尾二维码关注“守中书院”


【一、导师简介】
方旭东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
董卫国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教师、中华孔子学会理事)
刘 强老师(同济大学教授,人文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文学博士)

【二、上课时间】
2018年8月9日(周四)20:00-22:00
◎主持人:焦自玲
◎吟 诵:李华伟
◎志愿者:李宪九
【三、学习资料】
14.39 子击磬于卫ca969,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未之难矣。”
荷,去声。磬,乐器。荷,担也现视研。蒉,草器也。此荷蒉者,亦隐士也。圣人之心未尝忘天下,此人闻其磬声而知之,则亦非常人矣。
硁,苦耕反。莫己之己,音纪,余音以。揭,起例反。硁硁,石声,亦专确之意。以衣涉水曰厉,摄衣涉水曰揭。此两句,卫风匏有苦叶之诗也。饥孔子人不知己而不止,不能适浅深之宜。
果哉,叹其果于忘世也。末,无也。圣人心同天地,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不能一日忘也。故闻荷蒉之言太阳滴血,而叹其果于忘世。且言人之出处,若但如此,则亦无所难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击磬:磬,乐器。
荷蒉:蒉,草器,以盛土。荷,担负义。
有心哉,击磬乎:此荷蒉者亦一隐士。过孔子之门,闻乐而知心,知其非常人矣。
硁硁乎:硁硁,石声,像坚确义。孔子击磬,其声坚确,荷蒉谓其不随世宜而通变,故曰鄙哉也。
斯己而已矣:斯己之己读如纪。荷蒉之意,人既莫己知,则守己即可,不必再有意于为人。
深则厉,浅则揭:此《卫风·鲍有苦叶》之诗。厉字亦作砅,履石渡水也。或说:厉,以衣涉水。谓水深,解衣持之,负戴以涉。古人别有涉水之衣以蔽下体,是乃涉濡裈也。今按:衣则非裈。以衣涉水,亦非解衣而负戴之谓。当以砅字解之为是。揭者,以手褰裳过水。水深过膝,则须厉,水浅在膝以下,则只须揭。此讥孔子人不己知而不知止,不能适浅深之宜。
果哉,末之难矣:果,果决义。末,无义。谓此荷蒉者果决于忘世,则亦无以难之。此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心存天下世道,与荷蒉者心事不同糍粑鱼的做法,异心不能同解,则复何说以难彼?或曰:此难字是难易之难,谓若果于忘世,则于事无所难。然句中之字应指荷蒉,当从前解。
或说:磬声古以为乐节,如后世之用拍板,其响戛然,非有余韵可写深长之思。且磬无独击,必与众乐俱作。此盖孔子与弟子修习雅乐,夫子自击磬,荷蒉以谓明王不作,礼乐不兴,而犹修习于此,为不达于时。今按:与弟子习乐,不得仅言击磬。古有特磬编磬,编磬十六枚共一笋虡,孔子所击或是,不得谓磐无独击,或说了殆不可从。
【白话试译】
先生在卫国,一日正击磬。一人担着草器,在门外过。他说:“有心啊!这磬声呀!昆明px项目" 过了一忽又说:“鄙极了,这样的硁硁然,意志坚确,没人知得你,便只为你一己也罢了。‘水深,履石而渡。水浅,揭裳而过。’哪有定准呀!”先生说:“这人太果决了,我没有话可驳难他薛方全。”
——钱穆《论语新解》
14.39子击磬(1)于卫,有荷蒉(2)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3)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4),浅则揭(5)。”子曰:“果哉!末(6)之难(7)矣。”
【注释】
(1)磬:音qìng,一种打击乐器的名称。
(2)荷蒉:荷,肩扛。蒉,音kuì,草筐,肩背着草筐。
(3)硁硁:音kēng,击磬的声音。
(4)深则厉:穿着衣服涉水过河。
(5)浅则揭:提起衣襟涉水过河。“深则厉,浅出揭”是《诗经?卫风?匏有苦叶》的诗句。
(6)末:无。
(7)难:责问。
【译文】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只为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天堂透视镜,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以责问他了。”
——杨伯峻《论语译注》
【四、上课内容】
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7)矣。”
◎方旭东老师:
1. 此章与上章(“子路宿于石门章”)的关联
皇侃《论语义疏》引苞氏曰:“以衣涉水为厉。揭,揭衣。言随世以行己,若遇水必以济,知其不可则当不为也。”(卷七,中华书局,2013年版,384页)
具体说来:荷篑者又引言为譬,以谏孔子也。以衣涉水为厉,褰衣涉水曰揭。言人之行道化世,当随世盛衰,如涉水也。若水深者,则不须揭衣,揭衣曾是无益,当合而厉之变形计林子豪。水若浅者,涉当褰揭而度。譬如为教,若世不可教则行之如不揭也。若世可教伏羲骨,则行之如揭衣以涉水也。(同上书菊粉清除率,384页)
按:皇《疏》如此解释,则此章与上一章义理一脉相承,皆论“知其不可而为”也。上章之晨门者,此章之荷篑者,皆隐者之流,其于孔子则有所讽谏也。其所讽谏者,乃在于言孔子不知其不可而为也。此章尤为深切著明也,皇《疏》一则曰“知其不可则当不为也”,再则曰“若世不可教则行之如不揭也,若世可教,则行之如揭衣以涉水也”,概而言之,“知其不可则不为也”。以此,知上章“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乃反语,实则讥孔子为:不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2.关于“果哉!末之难矣”
从训诂上讲,“果”即“果敢”之“果”,“末”即“无”,诸家几乎无异词。然而,“果”指什么而言?各家说却不同,由此也左右了其对“末之难”的解释。或谓“(荷篑者)果于忘世”,因而,“末之难矣”是指“无所论难”(意即:没办法驳倒他,没法说服他)。朱《注》即作此解。“果哉,叹其果于忘世也”,“人之出处若但如此,则亦无所难矣”。(卷七,159页)
或谓“(荷篑者)敢于自信”,实不知孔子,而讥孔子如此,非果(敢)而谓何?故“末之难矣”意为:要让这样的人不讥讽我是很难的。皇《疏》即作此解。“言彼未解我意,而便讥我,此则为果敢之甚也,故云‘果哉’。但我道之深远,彼是中人,岂能知我?若就彼中人求无讥者,则为难矣东星耀扬。”(《论语义疏》卷七,385页)
此外,亦有以“果哉”为“(荷篑者)勇于自信(自以为是)”,而解“末之难矣”为“无足诘难”者。此如谢上蔡之说水莲寺璐珈。“古之贤者多隐于抱关,如石门、荷篑,虽不知孔子,其语亦有深意也,特不知圣人乐天知命有忧之大者。其真辟世之士与?子曰:‘果哉,末之难矣’,彼其果于自信者,吾言未易入也,故无足诘难。”(《论语精义》卷第七下,《朱子全书》第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509-510页)
按:朱《注》近是,最能得孔子平和中正之心。此点关系到孔子如何看待隐者之谏。从《论语》的记载来看,孔子对隐者的讽谏,心态是平和的、开放的,从来不会以恶意去揣测对方。换言之,孔子不会因为隐者的这些言论而气急败坏,也不会做出一副很受伤的样子。相比之下,今天某些以儒自命的人,听不得别人说自己,要么一跳八丈高,要么摆出一副“真理在握,你懂什么”的冷面傲慢。这些都不是真正儒者的气象。
◎董卫国老师:

https://www.lizhi.fm/707543/2685624335926776326?u=4865789

【五、疑义与析】
【六、刘强老师《论语新识》】
14.39 子击磬①于卫。有荷蒉②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③!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④!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⑤。深则厉,浅则揭⑥。”子曰:“果哉!末之难矣⑦。”
【新注】
①击磬(qìng):古代一种石制的敲击乐器。
②荷蒉(hè kuì):背着草筐。蒉,草筐。
③ 有心哉:(这磬声里)有心事啊。
④ 硁硁(kēngkēng):坚定、顽固义。
⑤ 斯己而已矣:就随世行己也就罢了。一说:“斯己”作“斯已”,今不从。
⑥ 深则厉,浅则揭(qì):出自《诗经·卫风·匏有苦叶》。《集注》:“以衣涉水曰厉(砯,履石度水),摄衣涉水曰揭。”
⑦果哉,末之难(nàn)矣:果哉,坚决义。难,驳难、论难。
【新译】
孔子在卫国,一日,他在敲击石磬时,一位背着草筐的人路过孔子的门口,他听到磬声,说:“有心事啊,这敲磬的人!”过了一会儿,又说:“太鄙陋了吧!真是坚确而又固执啊!不就是没有人了解自己吗,那就随世行己算了!如果水深,干脆踩着石头过河;如果水浅,就把衣襟撩起来趟过去。”孔子说:“这人太果决了,我没有什么可以和他论难的。”
【新识】
此章记夫子在卫之事,正与上章相连。盖夫子去国怀乡,平居之时,必有乡关何处之思,壮志难酬之憾,情动于中,必形之于外,乃借音乐以抒解。
磬章艳敏,是一种石制打击乐器,其形合乎礼,其声清脆悠扬,能移人情。

夫子初到卫国,住在卫都帝丘(今河南省滑县)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后适陈未果,乃经匡地再返卫国,住卫国贤大夫蘧伯玉家。本章所记孔子击磬,《史记》系于夫子第二次入卫时,或在蘧伯玉家,亦未可知。
有一点可以肯定,此时的夫子迭经挫折,正在思考“天命”或者“性与天道”等诸多“大哉问”,也即知其不可还要不要为的问题。这时,有荷蒉者过其门,闻声知音久期缺口,先道其“有心哉”(忧世用世之心),又讽其“鄙哉硁硁乎”(既鄙陋又固执)。
可知此人亦非一般农人,盖夫子所谓“避世”之“贤者”也。其所荷之“蒉”,与夫子所击之“磬”,恰相映照,出世入世仙徊,礼野雅俗,一望可知,颇具象征意味。
与上章晨门一样,何蒉者也一语道破夫子当时心境,“斯己而已矣”数句,盖劝夫子既然天下已不可救,世人不能理解你,何不做“避世”之人,与世沉浮,俯仰自如?
“深则厉,浅则揭”句,包咸注称:“言随世以行己,若过水必以济,知其不可,则当不为。”正如庄子所言:“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今按】
《论语》编者对人物之记述大体有三种情形:一是有主名者世家妇,或姓名或谥号,其人可考,其事可稽。二是无主名者,比如或人、仪封人、太宰、达巷党人、阙党童子等,知其人却不知其何许人。三是象征性人物,取其某一特征以概其类,如上章晨门、本章荷蒉,以及后文之荷蓧、长沮、桀溺、接舆等,皆属此类。此类人不仅为隐姓埋名之人,还是与《论语》或孔子所主张之价值适成反对者。
【又按】
从这一角度看,《论语》并非只有一种声音,而是“嘈嘈切切错杂弹”的历史回音壁,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之学之道,在当时就饱受质疑、误解和讽刺,但夫子坚信“德不孤,必有邻”,“近者悦,远者来”,故其常能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真正做到了“不怨天,不尤人”。
【三按】
如他对荷蒉者的评价:“果哉!末之难矣!”果,古注解释称:“夫子以何蒉所言,不知己志而辄讥己,是为果也。”此一“果”字,亦可参考《老子》第三十章“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哭灵堂,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之语,盖此何蒉者,正老子所谓“果而矜、伐、骄、强”之辈也。亦《阳货篇》夫子所谓“果敢而窒者”也。荷蒉者虽以涉水为喻,自以为懂得权宜时中之道,实则在夫子看来,不过弃世逃责、全身远祸而已,何足道哉?故而不屑置辩。此与夫子适楚,闻楚狂接舆之歌而欲与之共言,不可同日而语。
【四按】
荷蒉者所言“斯己而已矣”看似“为己”之学,实则纯如杨朱之“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故夫子不之取。朱熹《集注》说:“圣人心同天地,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不能一日忘也。故闻荷蒉之言,而叹其果于忘世。且言人之出处,若但如此,则亦无所难矣。”盖夫子主张“为己之学”,绝非仅做独善其身之“自了汉”,而是欲担荷天下道义于己身。
【五按】
夫子固然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其内心深处,实做不到如此绝情于天下,甚至认为正因世道混乱才更须迎难而上,而非知难而退。如《微子篇》夫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此一种“天塌下来我顶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仁心和担当,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六按】
后世道家中人或自以为“进步”的左右异端人物,塔琳托娅每每指责孔子不识时务,诋毁孔子为统治者服务,调侃孔子周游列国乃为“找工作”,此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也!
【七按】
尤其近世以来,毁孔侮圣之声不绝于耳,无良政客、无行文人竞相表演,丑态百出,全不知孔子者,道也;帝王者,势也;若因粪土王侯而毁孔侮圣,则物极必反,恰恰站在了权势一方,成了权势最大的帮凶。历代帝王虽多属造反起家,却绝不敢毁孔侮圣、离经叛道,盖其深知,王朝政权之合法性,绝非来自武力强权,而是来自应天顺人、秉公合道!
【八按】
或以为历代帝王之尊孔,正说明孔子之道对统治者有利,故孔子便是封建统治的帮凶。恕我直言,发此言者非左即右,皆智商情商严重贫瘠之辈也!宋儒有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历代帝王所以尊孔,正因其深知夫子之道如日月,不尊则自绝于天下也!我们不能因为帝王尊孔便说孔子为其帮凶,正如好人坏人都离不开日月,不能因日月亦为坏人所需,便以日月为坏人之帮凶也!
【九按】
今河南卫辉县城关有“孔子击磬处”石碑一方,上有诗云:“荷蒉人者识有心,既讥揭浅厉于深。知其一未知其二,玉振金声冠古今。”此诗颇有会心,姑录此以备参。



【本群顾问导师】:
刘强(同济大学教授,人文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现有主讲导师】:
郭齐勇(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当代著名儒家学者)
林安梧(台湾慈济大学教授、台湾大学第一位哲学博士、著名儒家学者)
张新民(著名儒家学者、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创始院长)
张文江(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
刘定一(特级教师,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金纲(著名作家,儒家学者)
崔茂新(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朝明(当代著名学者、史学家、儒学家)
鲍鹏山(上海开放大学教授,著名作家、学者)
秋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姚中秋,著名儒家学者)
杨海文(中山大学教授,尼山学者特聘专家,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孟子学会理事)
冯国栋(浙江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博士)
陈徽(同济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
欧阳祯人(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博士
何光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
温海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比较哲学博士)
曾凡朝(齐鲁师范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易学哲学博士
徐治道(首都师范大学儒教中心研究员)
张煜(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
何善蒙(浙江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博士)
白彤东(复旦大学教授,波士顿大学哲学系博士)
颜炳罡(山东大学教授,著名学者)
孙福万(国家开放大学教授)
余东海(独立学者拆东墙歌词,著名儒家学者)
干春松(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哲学博士)
刘强(同济大学教授,人文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文学博士)
严思(民间儒者、《四书》专家)
杨汝清(民间儒家学者、苇杭书院山长)
弘毅(江右弘道书院院长,民间儒者)
米鸿宾(十翼书院院长,易学专家)
唐元平(华南农业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论语》专家
陈乔见(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武汉大学博士)
陈畅(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中山大学哲学博士)
陆岩军(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
李弢(同济大学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
徐向阳(陕西理工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同济大学哲学博士)
陈寒鸣(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
王江武(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
傅新营(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张日林(北师大国学中心副教授,台湾普林斯顿大学博士)
李竞恒(四川师范大学教师,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张羽(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
孙海燕(广东省社科院哲学宗所副研究馆员,社科院国学研究中心主任)
宋立林(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何仁富(浙江传媒学院教授,“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所长)
曾亦(同济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经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博士)
董卫国(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教师、中华孔子学会理事)
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大博士后)
郑安纲(燕山大学、河南国学会)
安鲁东(知名儒家学者,函谷关老子学院客座教授)
郭美华(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博士)
杜保瑞(著名学者、台湾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
方笑一(华师大古籍所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方旭东(北京大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刘永(上海理工大学教师,上海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