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12-01 05:51:34   全部文章   0/320

时光之城【视频】【民俗风情】恭城吹笙挞鼓舞,一种民族的文化情结!-桂林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视频】【民俗风情】恭城吹笙挞鼓舞,一种民族的文化情结!-桂林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近日,朋友圈都被盘王阁上的千人舞排练刷屏,场面十分壮观。相信很多网友都十分好奇,排练的千人舞是准备拿来做什么?现在就让小编跟你们透露一点点讯息:此次盘王阁排练总共有1200人,排练千人舞是为了在电影《瑶乐之城》中展现恭城瑶族特色的传统歌舞。

?排练现场
此次千人舞以长鼓舞为主,那么你对恭城的长鼓舞了解多少呢?

?“挞鼓升平”屹立在茶江河畔
长鼓是瑶族民间常见的一种古老乐器,据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载:“瑶之乐,有芦笙、铳鼓、葫芦丝和竹笛”的记载来看,瑶族长鼓具有悠久的历史。
瑶族长鼓是一种膜面乐器。其基本形状为两端呈喇叭状,中间细小,两端鼓腹镂空,鼓面以黄羊皮或牛皮蒙面,鼓身通常绘有彩色图饰。瑶族长鼓又是一种舞蹈道具。南岭一带(即湘南、两广东北部)的瑶民,有过盘王节或还盘王愿的习俗,每逢此时,都要跳长鼓舞来祭奠始祖盘王。长鼓舞在瑶民们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丰富,派生了多种有区域性特色的不同套路或种类,如恭城境内就有观音吹笙挞鼓舞、西岭新合铳鼓舞及三江长鼓舞3个种类。

?该长鼓存放于恭城瑶族博物馆中
在观音乡居住的平地瑶,至今还流传一套比较完整的长鼓舞,以其作舞时吹笙伴以打长鼓的特点而得名吹笙挞鼓舞鸡笼顶。据传这套吹笙挞鼓舞始自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由千家垌一支移居到观音水滨、狮塘一带的瑶民带入白龙马简谱,流传至今。曾于1957年参加平乐专区民族文艺汇演。1958年作为自治区进京汇报演出的节目之一而到南宁集中排练了20天,可惜北京之行因故没有成行。1985年经县文化馆收集整理后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

吹笙挞鼓舞一般是在祠堂或挞鼓亭(坪)表演。参舞的人数由12至24人偶数组成,有的吹芦笙,有的手拿中、小长鼓,有的敲打大锣。起舞时按三四拍子稳健的踢踏舞步,云手击鼓,托鼓转身,优美自如。呯呯嘣嘣的挞鼓声、婉转悠扬的芦笙声、“喉欧喉肥叶”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加上参与活动的围观者的穿梭涌动,场面热闹而庄重。

吹笙挞鼓舞分为盘王出世、女鼓舞、七拍鼓舞、招兵舞、四季鼓舞、廻龙鼓舞七段。舞蹈动作以走圆圈、鞠躬、倒鼓、对羊角为主。刚中有柔的舞姿,加上庄重有序的曲牌音乐渲染,恰到好处地展现瑶家人对祖先盘王的虔诚,以及瑶家人朴实厚道、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舞蹈的音乐旋律起伏流畅,节奏鲜明。音乐的发展讲求纵向效果,具有明显的民族和声色彩。乐曲演奏规律均以三遍为限,与中国古典乐曲的演奏程式“三叠”、“三弄”极为相似,显出浓重的古色古香味。自始至终的三拍子节奏在芦笙、鼓锣、号子的映衬下与刚毅、稳健的舞姿融为一体,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在观音乡上五排一带,吹笙挞鼓一般用于春秋祭祀。春祭是许愿祭,属于小祭 ;秋祭是还愿祭,属大祭。一般一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时光之城从祭祀活动所体现的内容看,与吹笙挞鼓祭祀盘王的原意有了很大的变异。因为在其后的历史长河中井上朋子,瑶族又经历了“漂洋过海”、“还盘王愿”、“过盘王节”的重大历史变迁。
三江洗脚岭一带流传着一种单人长鼓舞,由男性表演,舞蹈节奏明快,没有其他的伴奏乐器,表演者左手托住鼓腰,右手很有韵律的击打鼓面樊小纯,发出很有乐感的“噼噼啪啪”声。随着右手的击打天下风雷,长鼓在其左手横竖翻转,演示着所要表达的语汇。舞蹈语汇模仿平地、造屋、生产、生活,一串下来18式靳诺,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程慕阳。这套长鼓舞常在家族式的还愿祭祀活动中分室内、室外两坛演示牟玄甫。作舞时,师公一边摇着法器围着长鼓手走圈,一边用师公调有节奏地低声颂唱“盘王歌”。同时大老婆小老公,在旁边还有两位歌娘以明亮、悠扬的山歌调也在颂唱“盘王歌”,形成一种独具民族风格的三重组合音乐形式。
每年正月十四,三江乡石口村会期祭祀活动中,有一种不属于长鼓舞类的羊角舞。舞蹈情节是演绎一个热烈激情的打猎过程。师公着服,手执法具,围猎的瑶民各拿刀叉,还有各拿一对羊角扮演羊群的,以地方传统打击乐器渲染气氛及突出舞蹈节奏。祭祀时的虔诚肖秉林,孙艺兴围猎时的勇猛伍钰盛,既舒展洒脱,又振奋激烈,把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和坚强刚毅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西岭新合一带的瑶民们将苞谷、新米煮成饭或做成各种食品,伴以铳鼓舞,供奉神灵。表演人数三五九人不限。至于为何叫做铳鼓舞?若以“铳”字词义“金属做的打眼器具”来做解读,铳鼓舞很有可能是因为击鼓动作具有模仿离不开“铳”的伐木建屋、农具制作等动作特征而得名。

瑶族是一个迁徙性的民族,被称为“东方的吉普赛”。历史上,瑶族迁徙极其频繁,迁移的总方向和路线,是从北向南。在迁移过程中,历尽千辛万苦,“漂洋过海”是大迁徙所遇到的一次最大的险情。传说有一年,天大旱,深潭无水,竹木焦枯,瑶民因而出走。途中遇海,瑶民一起乘船渡海。不料,海上遇到狂风恶浪,情况万分紧急,如不设法摆脱,就会遭到灭顶之灾。瑶民无计可施,只有求助祖先盘王保佑人奶交易,并许愿如获祖先保佑度过难关,以后子子孙孙将向盘王还愿,感恩谢德。瑶民在船头祭了盘王,果然灵验,狂风恶浪顿息,瑶民平安抵达岸边。从此,瑶民便遵守自己许下的诺言,开始“还盘王愿”以示感恩。随着“还盘王愿”祭祀活动的兴起军用指虎,以及以道教为主的教派文化渗入影响流云尼玛,瑶族将盘王崇拜引入了多神崇拜,以乐神为主要目的的“跳盘王”、唱《盘王歌》伴随而生,今天发展为过盛大的“盘王节”,吹笙挞鼓舞走上舞台让世人欣赏。就这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吹笙挞鼓由原来的以祭祀、崇拜祖先盘王为主要目的,继而发展到后来的以乐神为主要目的,到如今又演变为既乐神又乐人的工具和手段了。

(来源:《梦里瑶乡》 桂林恭城瑶家大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