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梦网【视频】【港古】香江風月夜——尖東銷金窩-香港薈
【视频】【港古】香江風月夜——尖東銷金窩-香港薈
「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棋祖,鄧小平曾在闡釋「一國兩制」構想時,用了這樣一個形象的描述。雖然有多方解讀,但大部分人都認同這是中央認可香港市民在回歸後繼續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習慣的方針。回歸20年,香港市民繼續維持著高水準的生活水平,賽馬場、股市交易所繼續運作,但舊夜總會的生活方式卻隨著時代逐漸被其他生活方式取代。
其實,香港最早出現的娛樂場所是妓院。香港在日佔時期,西環湧現大大小小的妓院超過五百多家,而圍繞這些妓院的是酒家,妓女和客人吃飯喝酒時,要歌女唱曲助興。
金陵、陶園、香江、洞天等十多家酒家,晚晚張燈結綵,而大廳中間放了一個「歌台」,歌女在唱曲,樂師背後拍和,紅的歌女在30年代已可以出唱片。這些就是香港現代夜總會的最初形態。
60年代,上環「大笪地」成為「平民夜總會」。
男人,為何會沉醉在這些風月世界中?
60年代,香港人口劇增。上環「大笪地」(現上環港澳碼頭的旁邊)成為「平民夜總會」,內容包羅萬有,唱曲的歌女又分三種:唱粵曲的、唱「國語時代曲」、唱粵語流行曲,有排場的會有樂隊伴奏,窮的只有一個伴唱。
上不了昂貴夜總會的老百姓,欣然站在街上享受廉價的娛樂。在一片喧鬧聲中,放開包袱,釋放自己,唱歌跳舞,大叫大嚷,與大男人們平日正經嚴肅的樣子截然不同。
無論處於任何時代,男人們也有一種說不出的壓力。七、八十年代,那個大家庭的時代,男人就是一家之主,背負著工作養家的使命;工作上要交際應酬,為了糊口逼不得以戴上假面具示人,那種辛酸誰人明白呢?
夜總會,讓男人逃離現實,藉酒精與歌舞麻醉自己,在百忙中得到一點慰藉。同儕之間或訴苦或慶祝,亦可與歌舞小姐暢談,有時候與陌生的第三者聊天、抒發情緒會更暢快。由歌舞廳、夜總會,演變至的士高刘仁英,到今日的蒲吧、夜店,即使場地交替,至少它們仍有一個相同功能──提供一個落腳點給男人聚會,互相宣洩喜樂與懊惱事。
而五、六十年代興起,至七、八十年代的高峰期的中式夜總會,又或叫中式歌舞廳康李,正是寫照著男人心底下的渴求。
中式歌舞廳是男人心底下的渴求?
七、八十年代油尖旺、灣仔和北角一帶可稱為不夜天,歌舞廳每晚燈紅酒綠,紙醉金迷。這類中式歌舞廳的裝潢不是太雍容華貴大话腐女,但勝在夠地道,有一眾年輕貌美的駐場小姐載歌載舞,總能吸引一眾男士來消遣,當中不乏一些生意合作伙伴,甚至江湖人士也會到場湊湊熱鬧。佐敦的卡樂和金龍鳳舞廳先生贵性,可算是當時的佼佼者。來到千禧年代,這些歌舞廳已不合事宜,加上舊客買少見少,大多已逃不過拉閘結業的命運。
這類場所有個暱稱叫「插飛場」,顧名思義,他們的收費方法是小姐每唱完一首歌,便會在檯上的杯中插一張「飛」(票),結帳時便以杯內票的數目為準。可想而知,為了爭取更多收入,小姐多數會選擇六、七十年代只約兩分鐘的歌曲。若插放現時的差不多五分鐘一首的流行曲,唱到聲嘶力竭也沒多少錢落袋。有時當客人飲大了,多插一、兩張也不會被察覺,所以當時的歌舞小姐收入是相當不錯的。
陪唱、陪飲、陪傾、陪跳,正正是歌舞小姐的工作。唱得興起,自然會飲多兩杯,精神放鬆了,便會盡訴心中情,小姐們也忙於與這些男人們聊天孙悟天,幫他們減減壓;再興奮些,走出去舞池跳跳舞。
與客人有了交情,這些熟客便會再次回來,但場內謝絕色情,但客人與小姐在場外的事情,就只能說貴客自理了。
七十年代末,香港的日式夜總會已在香港嶄露頭角,但仍未普及至社會的主流消費族群。雖然香港人一向貪新鮮,經營者原希望利用日式溫柔的侍奉文化作招徠,张翔玲滿以為客人會沉醉其中,可惜這如意算盤打不響。當時創先河的「銀座」,那種像是奴婢般的服務令客人感覺不爽,加上小姐質素參差马西屏,年紀大又較狂野開放谢德庆,與中式夜總會那種談情聊天的格局大相逕庭,自然渾身不自在。
而且一晚消費動輒高達數千元,貨不對辦的情況屢見不鮮,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於是客人還是傾向留戀中式夜總會的消遣模式。
電影《金雞2》中地皮菇,也表達了當年夜總會的興衰。
成功打造三合一的日式夜總會
香港人生意頭腦轉得快,為迎合客人的需要,所以隨即改變策略。到八十年代,日式夜總會蓬勃起來,以三合一的西式經營、日本侍奉和港式的伴舞制度打造出一個新式的娛樂場所。
首先,場地參考了西方夜店雍容華貴的設計,以「大富豪」為例,一輛放在門口的勞斯萊斯房車足見其氣派,雲石大堂、木地板舞池與銅製裝飾,金碧輝煌的裝潢令這「銷金窩」的級數提升不少。在這場所消費,也突顯了自己高尚的社會地位。
2003年,香港「非典」蔓延,經濟大受打擊,服務業跌入谷底。圖為2005年重生名媛望族,中國城夜總會倒閉。
經歷過初時日式招待模式的失敗後,衍生了「媽媽桑」這個舞大班(舞大班,係舊時對酒吧、歌舞廳嘅陪酒女、陪舞女的領班稱呼,也可以稱為媽咪),帶領著旗下一眾小姐出來招呼客人。夜總會為保障服務質素,在揀卒(即係指挑選旗下小姐的過程)上更見嚴格,除了樣貌娟好外,也有好身材燃情主厨。衣著方面也相當講究,除了一般洋裝,她們甚至穿上和服或名貴晚裝出場。在語言能力上絕不能馬虎,至少要懂一點英語和日語,才能應酬到洋人和日本人。
港式的元素也是不可或缺,與小姐飲酒、聊天、跳舞的中式夜總會文化依舊存在。收費也變得更加嚴謹中邮阅读网,不再以插飛的形式計算,而是以一節計算。每節為10至15分鐘,連酒水一晚每人隨時消費過千元。於八十年代的香港來說,確是十分昂貴。
昔日的輝煌年代,不少遊客都會在夜總會門外拍照留念。
如果要帶走舞小姐,就會按街鐘另外計算,每小時由數百至一千多元不等,視小姐的質素而定。這種場地自然吸引不少生意人帶同客人到場,因為相熟的媽媽桑與小姐會幫忙落咀頭拉生意,趁客人飲大了乘機簽多兩張大單,深得生意人的喜愛。
日式夜總會集中在尖沙咀和灣仔一帶,如中國城、大富豪、杜老志等,這些地方被視為煙花之地。
大富豪昔日的「生招牌」勞斯萊斯老爺車,已經無法開動,現今擺設在免稅店的舊址。這輛「老爺爺」靜靜地在遊客前呈現這個前夜總會與香港變遷的故事摩梦网。
日式夜總會風光不再
不過,香港的日式夜總會在九十年代末也漸漸式微,入行的女士減少,在職的也年紀漸大,再加上澳門複製相同模式的夜總會漸多末日食金者,而且玩法層出不窮,消費族群不再留在香港。
2012年大富豪夜總會的結業,亦見證住香港的日式夜總會輝煌時代風光不再了。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方
【港古】香江花月夜之塘西風月
【港古】灣仔,依舊五光十色
【港古】百年的香港立法制度
【港古】皇后碼頭——見證香港跨越殖民地時代
【港古】英王妃黛安娜的好友、港英最後貴族——鄧永鏘
【港古】香港人從哪裡來?
「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棋祖,鄧小平曾在闡釋「一國兩制」構想時,用了這樣一個形象的描述。雖然有多方解讀,但大部分人都認同這是中央認可香港市民在回歸後繼續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習慣的方針。回歸20年,香港市民繼續維持著高水準的生活水平,賽馬場、股市交易所繼續運作,但舊夜總會的生活方式卻隨著時代逐漸被其他生活方式取代。
其實,香港最早出現的娛樂場所是妓院。香港在日佔時期,西環湧現大大小小的妓院超過五百多家,而圍繞這些妓院的是酒家,妓女和客人吃飯喝酒時,要歌女唱曲助興。
金陵、陶園、香江、洞天等十多家酒家,晚晚張燈結綵,而大廳中間放了一個「歌台」,歌女在唱曲,樂師背後拍和,紅的歌女在30年代已可以出唱片。這些就是香港現代夜總會的最初形態。
60年代,上環「大笪地」成為「平民夜總會」。
男人,為何會沉醉在這些風月世界中?
60年代,香港人口劇增。上環「大笪地」(現上環港澳碼頭的旁邊)成為「平民夜總會」,內容包羅萬有,唱曲的歌女又分三種:唱粵曲的、唱「國語時代曲」、唱粵語流行曲,有排場的會有樂隊伴奏,窮的只有一個伴唱。
上不了昂貴夜總會的老百姓,欣然站在街上享受廉價的娛樂。在一片喧鬧聲中,放開包袱,釋放自己,唱歌跳舞,大叫大嚷,與大男人們平日正經嚴肅的樣子截然不同。
無論處於任何時代,男人們也有一種說不出的壓力。七、八十年代,那個大家庭的時代,男人就是一家之主,背負著工作養家的使命;工作上要交際應酬,為了糊口逼不得以戴上假面具示人,那種辛酸誰人明白呢?
夜總會,讓男人逃離現實,藉酒精與歌舞麻醉自己,在百忙中得到一點慰藉。同儕之間或訴苦或慶祝,亦可與歌舞小姐暢談,有時候與陌生的第三者聊天、抒發情緒會更暢快。由歌舞廳、夜總會,演變至的士高刘仁英,到今日的蒲吧、夜店,即使場地交替,至少它們仍有一個相同功能──提供一個落腳點給男人聚會,互相宣洩喜樂與懊惱事。
而五、六十年代興起,至七、八十年代的高峰期的中式夜總會,又或叫中式歌舞廳康李,正是寫照著男人心底下的渴求。
中式歌舞廳是男人心底下的渴求?
七、八十年代油尖旺、灣仔和北角一帶可稱為不夜天,歌舞廳每晚燈紅酒綠,紙醉金迷。這類中式歌舞廳的裝潢不是太雍容華貴大话腐女,但勝在夠地道,有一眾年輕貌美的駐場小姐載歌載舞,總能吸引一眾男士來消遣,當中不乏一些生意合作伙伴,甚至江湖人士也會到場湊湊熱鬧。佐敦的卡樂和金龍鳳舞廳先生贵性,可算是當時的佼佼者。來到千禧年代,這些歌舞廳已不合事宜,加上舊客買少見少,大多已逃不過拉閘結業的命運。
這類場所有個暱稱叫「插飛場」,顧名思義,他們的收費方法是小姐每唱完一首歌,便會在檯上的杯中插一張「飛」(票),結帳時便以杯內票的數目為準。可想而知,為了爭取更多收入,小姐多數會選擇六、七十年代只約兩分鐘的歌曲。若插放現時的差不多五分鐘一首的流行曲,唱到聲嘶力竭也沒多少錢落袋。有時當客人飲大了,多插一、兩張也不會被察覺,所以當時的歌舞小姐收入是相當不錯的。
陪唱、陪飲、陪傾、陪跳,正正是歌舞小姐的工作。唱得興起,自然會飲多兩杯,精神放鬆了,便會盡訴心中情,小姐們也忙於與這些男人們聊天孙悟天,幫他們減減壓;再興奮些,走出去舞池跳跳舞。
與客人有了交情,這些熟客便會再次回來,但場內謝絕色情,但客人與小姐在場外的事情,就只能說貴客自理了。
七十年代末,香港的日式夜總會已在香港嶄露頭角,但仍未普及至社會的主流消費族群。雖然香港人一向貪新鮮,經營者原希望利用日式溫柔的侍奉文化作招徠,张翔玲滿以為客人會沉醉其中,可惜這如意算盤打不響。當時創先河的「銀座」,那種像是奴婢般的服務令客人感覺不爽,加上小姐質素參差马西屏,年紀大又較狂野開放谢德庆,與中式夜總會那種談情聊天的格局大相逕庭,自然渾身不自在。
而且一晚消費動輒高達數千元,貨不對辦的情況屢見不鮮,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於是客人還是傾向留戀中式夜總會的消遣模式。
電影《金雞2》中地皮菇,也表達了當年夜總會的興衰。
成功打造三合一的日式夜總會
香港人生意頭腦轉得快,為迎合客人的需要,所以隨即改變策略。到八十年代,日式夜總會蓬勃起來,以三合一的西式經營、日本侍奉和港式的伴舞制度打造出一個新式的娛樂場所。
首先,場地參考了西方夜店雍容華貴的設計,以「大富豪」為例,一輛放在門口的勞斯萊斯房車足見其氣派,雲石大堂、木地板舞池與銅製裝飾,金碧輝煌的裝潢令這「銷金窩」的級數提升不少。在這場所消費,也突顯了自己高尚的社會地位。
2003年,香港「非典」蔓延,經濟大受打擊,服務業跌入谷底。圖為2005年重生名媛望族,中國城夜總會倒閉。
經歷過初時日式招待模式的失敗後,衍生了「媽媽桑」這個舞大班(舞大班,係舊時對酒吧、歌舞廳嘅陪酒女、陪舞女的領班稱呼,也可以稱為媽咪),帶領著旗下一眾小姐出來招呼客人。夜總會為保障服務質素,在揀卒(即係指挑選旗下小姐的過程)上更見嚴格,除了樣貌娟好外,也有好身材燃情主厨。衣著方面也相當講究,除了一般洋裝,她們甚至穿上和服或名貴晚裝出場。在語言能力上絕不能馬虎,至少要懂一點英語和日語,才能應酬到洋人和日本人。
港式的元素也是不可或缺,與小姐飲酒、聊天、跳舞的中式夜總會文化依舊存在。收費也變得更加嚴謹中邮阅读网,不再以插飛的形式計算,而是以一節計算。每節為10至15分鐘,連酒水一晚每人隨時消費過千元。於八十年代的香港來說,確是十分昂貴。
昔日的輝煌年代,不少遊客都會在夜總會門外拍照留念。
如果要帶走舞小姐,就會按街鐘另外計算,每小時由數百至一千多元不等,視小姐的質素而定。這種場地自然吸引不少生意人帶同客人到場,因為相熟的媽媽桑與小姐會幫忙落咀頭拉生意,趁客人飲大了乘機簽多兩張大單,深得生意人的喜愛。
日式夜總會集中在尖沙咀和灣仔一帶,如中國城、大富豪、杜老志等,這些地方被視為煙花之地。
大富豪昔日的「生招牌」勞斯萊斯老爺車,已經無法開動,現今擺設在免稅店的舊址。這輛「老爺爺」靜靜地在遊客前呈現這個前夜總會與香港變遷的故事摩梦网。
日式夜總會風光不再
不過,香港的日式夜總會在九十年代末也漸漸式微,入行的女士減少,在職的也年紀漸大,再加上澳門複製相同模式的夜總會漸多末日食金者,而且玩法層出不窮,消費族群不再留在香港。
2012年大富豪夜總會的結業,亦見證住香港的日式夜總會輝煌時代風光不再了。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方
【港古】香江花月夜之塘西風月
【港古】灣仔,依舊五光十色
【港古】百年的香港立法制度
【港古】皇后碼頭——見證香港跨越殖民地時代
【港古】英王妃黛安娜的好友、港英最後貴族——鄧永鏘
【港古】香港人從哪裡來?